管理没样 越管越像


      俗话说,打铁没样越打越像。说的是传统工艺中铁匠打铁的道理。两个人拿着大铁锤和小铁锤在烧红了的铁块上一人一下打铁,在这一过程中,没有什么标准动作,只能在动态中把铁打出形状为止。同样,我们也可以说,管理没样,越管越像。领导没样,越当越像。

说起管理,人们往往以为一定有科学的、标准的、确定的规则、规定指导这人们的行为,正如18世纪泰勒所发明的科学管理一样。但即使被人们简单理解为作业管理和组织管理标准化的所谓科学管理原理,泰勒在美国听证会上声明:科学管理不是一种有效率的方法,不是一种获得效率的方法,也不是一串或一批有效率的方法;科学管理不是计算成本的新制度,不是一种支付工人工资的的新办法,不是一种计件工资制,不是一种奖金制度,不是一种付酬制度,也根本不是一种支配工人的计划;科学管理不是拿着秒表观察一个人的工作并记下她的情况,它不是工时研究,不是动作研究或对工人动作的分析;科学管理不是印制一大批表格并将表格发给一些人,而且说:这就是你们的制度,照着办吧。

实际上,管理并无定式,没有先验的管理方法。一件事情,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法来完成,殊途同归。《战国策》中讲:“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意思是说夏商周三个朝代君主的服饰各不相同,却都能称帝称王。春秋时期的“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又称“五伯”)政教不同,却都能够治理好自己的国家,称霸天下。管理是不也是如此吗?管理是科学,但更是艺术和是策略。艺术和策略的东西往往是因人而宜、因情景而宜的。即便是从科学性而言,管理科学也是历史性和实践性的学问,是以往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但不是普遍适用的。管理学中讲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职能管理只是一种原则上的要求,具体职能管理过程中必须灵活应用,而灵活运用的本领是伴随着经验的积累而逐步提高的。从这个角度看,给没有任何管理经验的学生讲授管理学,简直是对牛弹琴。同样,由没有任何管理经历的教师教授管理学,则更是天大的笑话。而这不正是我国管理教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吗!

曾经看过有关辽沈战役中的一件轶事,很有意思。在辽沈战役中,包围与反包围。穿插与堵击,追击与逃跑,由于战术动作变化太快,国共双方军队在战场上搅在一起,全都乱了套。不仅国民党军队兵找不到官,官顾不上兵,解放军的建制也分解成师团营。原来林彪设定的“斩头断尾击腰”战术根本无法实施。在这种情况下,刘亚楼向林彪建议:“现在战场混乱不堪,像个立体筒,全挤到一堆了,不如来个大胆穿插,全面渗透,以乱制乱,乱而取之。”林彪来的更干脆:“太罗嗦了,告诉部队,哪里有枪声就往哪里打,哪里枪声密集就往哪里冲。纵队不要去找师,师不要去找团,大家都去找廖耀湘就行了。”结果,国民党的最精锐的王牌军队廖耀湘兵团十余万人全部被歼,廖耀湘本人被擒。奉司令员林彪和政委罗荣桓指明,刘亚楼设宴招待被俘国民党高级将领,廖耀湘拒绝与刘亚楼干杯,气咻咻地质问道:“你们共军打的什么仗?根本不懂战役,也不将就战术。如不相信,请转告林彪将军,我们把部队摆开,重新打!”刘亚楼听后说道:“不是我们不将就战术,是你看不懂我们的战术。我们以能打胜仗为原则,以有效消灭敌人为目的,事实不是已经证明了吗?”刘亚楼一句话呛得廖耀湘满脸通红,恼羞成怒,抓住酒杯朝桌子上摔得粉碎:“像你这样的‘洋八路’有几个,都是协‘土八路’,是用巫术来打仗。”刘亚楼厉声训斥道:“廖将军,你不要以为自己上过美国军校,又有美械装备,就天下无敌了。这些统统靠不住。告诉你,蒋介石反共反人民,是注定要失败的,你只不过是他的殉葬品之一。”事后,刘亚楼把宴会风波讲给林彪和罗荣桓听,两人都哈哈大笑。林彪说:“他廖耀湘既懂战役,有讲究战术,但进入东北以来没打过什么胜仗。”(参见少华、游胡著《林彪的这一生》,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第252—253页) 看到这里,我相信所有的人都会对赫赫有名的廖耀湘将军嗤之以鼻。本来嘛,打仗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懂得战役和战术就能够保证打胜仗吗?而林彪所发明的“乱打乱有理”在哪条兵法上载有呢?可见,兵无常态,水无常型,只有因地制宜,灵活机动,才能胜算。

商场如战场,一样充满了未知变数甚至是变幻莫测。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有可能做到概率较大的胜算。那种一切从本本出发和从原则出发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管理活动,是注定要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