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美国畅销书作家杰克.霍吉撰写了《习惯的力量》一书,剖析了“习惯”在每个人生活和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强大力量。一经出版,广受好评,被亚马逊书店、《纽约时报》等权威组织评为当年度最畅销的商业生活类图书。
其实,对习惯的力量及其重要性我们并不陌生。在生活和工作中“习惯决定命运”、“习惯决定成败”之类的警句早已人人耳熟能详。更有下面这个更“牛”的故事:
早前,在一个山上住着父子俩,每天都要赶着牛车下山去卖柴。父亲较有经验,坐镇驾车;但因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好,每次总是在快要转弯时提醒父亲: “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故没能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一个弯道,牛却怎么也不肯转弯了。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但牛仍是一动不动,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他突然想到了原因,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
牛,应声而动。。。。。。
不知大家看了是觉得好笑呢,还是觉得问题真的很严重呢?牛犹如此,人何以堪?
听说一些大企业,特别是外企,在招聘员工的时候,更倾向于招聘刚毕业的大学生,而不是招聘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人。因为,他们觉得有经验的人工作起来虽然容易上手,但其工作方式、行为及思维习惯等已成定势,很难改变,不易融入企业文化和团队协作。而刚毕业的大学生虽然短期看需要付出一些时间和资源培养,但正因为其没有经验,如同一张白纸,也更容易按企业的方式和要求来塑造成企业需要的人才。所以,从长远看,招聘没有经验的大学生比招聘有经验的人,对企业更有利。
“没有字的白纸”和“有些字的黑纸”差别在哪里呢?差别在岁月的磨砺中所留下的“不易转变的习惯印记”。企业宁愿去重新刻画这些印记,也不愿意去改写这些印记,可见其力量之大,改变之难!
既然大家都承认习惯力量巨大,也认识到培养员工良好工作习惯之重要。可为什么少有企业起而行之呢?我觉得一些管理者对此是负有责任的。
管理者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尤以培养其良好的工作习惯为开端。但众所周知,要养成或改变一个习惯是很不容易的,过程漫长且痛苦,很容易坚持不下去而半途而废。与是,有的管理者虽然有心,但看到下属的痛苦也不忍心……与是很多也就不了了之。
这些管理者的确是好心肠的人,是仁慈的领导,如此的爱护体贴下属。但我以为他的仁慈与爱护不仅对下属无益,恰恰害了下属。管理者对下属的爱,应该体现在对工作本身有益、下属的成长有益,而不是表面的“不忍心”,这其实是一种溺爱和纵容,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面对员工不能坚持,甚至是不理解时,越需要管理者坚持才是。这时,管理者应该积极鼓励、督促下属,而不是“不忍心”的放弃和放纵,否则无论是对企业、员工还是个人都无益处,如此也不是合格的管理者。
一个动作,一种行为,多次重复,就能进入人的潜意识,变成习惯性动作。好的习惯,可以引导人向好的方向发展。人的知识积累,极限突破等等都是习惯性的动作行为不断重复的结果。常言说“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好习惯”,教育就是帮助人培养好的习惯。而作为管理者,我们对员工的教育体现在哪儿呢?我们为员工培养好习惯做了什么呢?
据研究,一项行为动作,只需坚持不断的重复21天就能变成一个习惯。因此,无论如何至少坚持21天,比如:坚持每天有计划的工作、有记录的工作、有总结的工作,这不仅煅炼了员工的工作规划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思考分析能力,而且通过这种形式促使其逐步养成一种自觉去做事情的意识,而不是总是需要管理者推一步走一步,最终能让员工自己去工作,而不是停摆的闹钟拨一下走一下。如此,管理者才会更轻松;如此,才对员工有益,对企业有益。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呢?
(原创文章,欢迎转载,敬请注明作者:姚从刚)
培养员工良好工作习惯,是管理者的责任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