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街少女在这里造成一股热潮,英文叫做「Planking」,而大约十天前,网络上出现了另外一则影片,全长2分钟多一点,一名男子,将摄影机放在乘客座,将车子开到麦当劳的Drive-Thru得来速,点了一根至二根的冰淇淋,当店员拿给他的时候,他竟然直接拿取冰淇淋的头端,然后「倒过来」,直接开始吃冰淇淋的饼干的部份!
哪有人这样吃冰淇淋的?
冰淇淋的饼干在英文叫做「Cone」,所以这个活动被这家伙称为「Cone-ing」。在影片的最后,他要求大家都来玩玩「Cone-ing」,还要将这些影片,「投稿」寄到一个信箱:[email protected]。据报导这位Alki Stevens是一位网络幽默家,他为了这场活动甚至开了一个Facebook粉丝团,目前有9000多个粉丝,不敢说有多成功,不过,却我们看到了「下一个希望」──
因为,这部「Cone-ing」影片尽管在亚洲人的世界似乎只当它是一个疯狂的尝试,大家问:「他手不冰吗?」但没想到,这个「Cone-ing」的动作,到了这星期,已经被澳洲媒体称为「下一个仆街活动」!
下一个仆街,以这样来称谓一场新活动,真是多么崇高的敬意啊!
我想的更多一点,我看到这则影片,想到,这则影片其实可以被任何一家企业来刻意的拍摄。换而言之,我们不敢说「仆街少女」若是由企业来开始,会真的有效果,也没有企业敢走这种路线,但,如果只是集中在一则搞笑影片,一名男子不断的去买冰淇淋,以不一样的方式领取、手握冰淇淋,最后再冠它一个新名词「Cone-ing」,然后邀稿,这,不正是「仆街少女制造机」、不正是这类营销的标准程序吗!
有趣的是,Cone-ing的兴起,令人想到之前写的关于「Icing」的文章,就在短短一年多前,我们也看过「疑似」一间叫「Smirnoff
Ice」办的营销活动,有一个叫做「icing game」的小游戏,玩法是你拿一瓶伏特加酒给朋友喝,而且规定一定得是「Smirnoff
Ice」品牌(所以称为「icing」),这个品牌的酒由于以透明玻璃瓶装,容易辨识,当你给朋友一罐这样的酒,就表示你「ice」了一个人,然后,玩家互相比较,谁今天ice了最多人?你目前总共ice了多少人?甚至还将「战绩」贴到自己的微网志和facebook上面。那次的活动,到现在还是一个谜,有人说,它根本就是「Smirnoff
Ice」企业所发起的营销技俩!尽管Smirnoff官方至今仍矢口否认,不过那阵子的「Icing热潮」,已为Smirnoff带来实质的业绩,某些大学小镇每次一热起「icing」,当地「Smirnoff
Ice」销量就会激增。若它是一场刻意的营销活动,那么,真的是太聪明了。
之前看了「Icing」的成功案例,我们一直以为,只有老外才会玩「Icing」这种游戏,也只有对欧美人士才能策动这样的营销活动,但,「仆街少女」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印象,我们发现,这样的活动,在亚洲是有机会策动的。当然,我们还差一段:到底要选什么主题,才会像「仆街少女」或至少像「Cone-ing」一样,可以爆红到成为当代一股网友潮流?这时候,营销人员就要细看,为什么网友要拍「仆街照」了?
对啊,为什么?
「仆街心理学」是怎样?
最近澳洲男生为拍仆街照而不幸去世时,就有澳洲的心理学家接受访问时分析,澳洲人说,仆街的照片,是年轻男子为了「在社会男性的阶层世界里建立他们地位、吸引异性」,才进行的。但这个荒谬的解释,显见这位心理学家只看到他们国家的「仆街」,没看到在亚洲早有「仆街少女」,在日本也早有其它类似的照片也都是少女在进行,那,又如何解释呢?
我的解释是,无论是「仆街」、「Icing」或现在最新的「Cone-ing」,都有一个共通的元素──
这共通点就是:「模仿」。
在同一篇澳洲报导,记者以「Copycat Stunt」来形容这些活动,就是很好的批注。其实大家都是在「模仿」,而「模仿」在网络上又特别的容易「传染」出去,这种由网友或乡民跟风的「模仿」,更明确应该形容为「照样模仿」。「照样模仿」最简单的一例,就是常在PTT的下方的「推文」的一行一行的文字,常常故意去「照样模仿」上一行,或许一字不差,或许就故意差个几个字,造成一种齐幽默、齐热闹的趣味!另外,这不一定要网络人自己去「仆街」照或拍摄「Cone-ing」影片或照片,之前已经有很多网络人喜欢窜改一些知名照片,譬如美国的基努利瓦伊和大陆的犀利哥等等,都是一种「照样模仿」的趣味!
而这种「照样模仿」的趣味,至今还没有亚洲企业真正的尝试去「策画」,没人敢像「Icing」那样!但,「Cone-ing」却为亚洲企业示范,想造成这样的结果,只要一则2分钟的影片,就够了!
现在我们有了流程、有了架构、有了方法、也有了前面的成功案例,现在就只剩下一个的奇妙的大创意了。那,要去问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