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河北新区:街巷命名的杰作
谭汝为
1902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从八国联军组建的临时政府——都统衙门手中接管了天津,把直隶省城迁到这里。袁世凯要把天津建成北洋新政的中心,就要在这里辟建新的行政管理中心,但在俗称“中国地”的老城里,地域狭小,建筑拥挤,无法开发;而海河上游两岸具有发展潜势的黄金地块,已被九国租界瓜分殆尽;只得另辟蹊径——最终选定在窑洼以北的要冲之地进行规划建设——开发河北新区。其地域范围是:以中央大道——大经路(今中山路)为中心,南起金钢桥,北至北站,西至新开河,东到金钟河大街的大片地区。形成了由几十条道路组成的经纬分明、整齐划一的道路网。
河北新区的轴心,就是1902年起修建的大经路(今之中山路)及其周边地区,那是天津近代史上最早运用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开辟的新城区。中山路,当年是天津最宽阔的通衢之一。从清末到抗战前夕,这条交通干线沿街衙署林立,工商辏集,文教发达,人气旺,文气浓,商气盛,曾为天津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沿街不少设施和机构都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在全国开风气之先,成为天津城市近代化颇具代表性的缩影和见证。
当初,河北新区城建规划要点有三,一是京山铁路的老龙头车站(今天津站),处于俄、意、奥三国租界包围之中,决定在其上方另建总站,俗称新站或北站(今天津北站),以沟通省城至京师的交通;二是由总站到直隶总督衙门开辟一条主干线作为新区的轴线,马路设计宽度要超过租界最宽的马路,用以证明中国虽遭庚子之祸,但并未丧失自信自立和自强精神;马路两侧修建棋格状路网,以使新区四通八达。三是拆除窑洼浮桥,建造金钢桥,以与老城区联通。
大经路两侧为商业建筑,北接车站,南通海河,按统一规划,在新区中部建造公园——劝业会场(今中山公园),在北部建造植物园(今北宁公园),在火车站(天津北站)旁侧设立邮局。另外,建博物馆,办新式学校,设新政机构,使该地区成为天津的政治、文化中心。
河北新区的道路命名,开创天津城区统一规范,系列命名之先河:南北向辟出与大经路平行的是二经路、三经路、四经路、五经路、六经路……;东西向则按照《千字文》排序,以“纬”字为名——《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萧衍指命周兴嗣用一千个字编写的小册子。四字一句,对偶押韵,便于记诵,后来用为学童启蒙读本。其开头几句云:“天地玄皇,宇宙洪荒。日月盈昃(zè),辰宿列张。律吕调阳,玉出昆冈。金生丽水,鳞潜羽翔。”——如:天纬路、地纬路、宇纬路、宙纬路、日纬路、月纬路、辰纬路、宿纬路、律纬路、吕纬路、昆纬路、冈纬路、金纬路、翔纬路等。这种系列命名,至今在全国颇具影响。
随着大批民宅的陆续落成,河北新区里巷的系列命名,也显示出别具一格的风采。许多里巷摘取《诗经》《论语》《孟子》《管子》《汉书》中儒家经典中的箴言名句来命名。文意典雅,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其中数字缩略里巷名,引经据典,追求古雅。如黄纬路西南段,旧时有二贤里、二极里、二宜里、三畏里、三多里等。“二贤里”取意于古代两位贤士伯夷、叔齐;“二极里”意即南极与北极;“二宜里”取自《诗经》“宜其家人,……宜其室家”;“三多里”取自古代吉祥语“多福、多寿、多子”。这些里巷在1976年地震时震损,1983年改建楼房居民区,现名二贤里。“三畏里”取自《论语》“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黄纬路一带还有“二南里”,取自《诗经》十五国风的“周南”和“召南”;“二顺里”取自《三字经》“父子亲,夫妻顺”;“三益里”取自《论语·季氏》“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三三里”取自《三字经》的“三才”“三光”“三纲”命名;“四勿里”,取自《论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知里”取自《汉书》“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在宇纬路和宙纬路之间有“三戒里”,其名出自《论语》“君子有三戒:戒之在色,戒之在斗,戒之在得。” 四马路中段有“四维里”,取自《管子》“礼义廉耻,国之四维”;1982年更名为“四美里”,即“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中山路中段有“五昌里”取自成语“五世其昌”。
街巷系列命名,只是河北新区开发建设总体成果中的一个小小的侧面;但窥斑即见豹,以小可见大。上个世纪初,中国人以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开辟建设的河北新区,在当时就是令国人瞩目与自豪的新开发区,成为清末北洋新政的一张靓丽名片,为天津城市走向近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河北新区当年赢得“天津新世界”之美誉,确是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