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病毒,揭发肿瘤


  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Cincinnati Children's Hospital Medical Center)的研究学者们成功开发了一项极具发展潜力的新技术,用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疱疹病毒捕获并侵染癌性细胞,促使癌性细胞分泌出具特殊遗传物质的生物标记。这项技术将大大推进癌症诊断,让医生们能够及早发现癌症病变,展开救治。

  研究人员们以癌症潜伏期的老鼠为研究对象,他们将单纯性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HSV)的遗传基因重新编码,制造出称为rQ-M38G的变种,这种疱疹病毒会避开健康的组织而侵染癌性细胞,并且促进癌性细胞分泌生物标记——高斯荧光素酶(Gaussia luciferase ,GLuc)。

  该研究的高级作者,肿瘤研究专家蒂莫西·克莱普(Timothy Cripe)介绍说,高斯荧光素酶是一种易于检测的荧光蛋白,它被广泛用于被rQ-M38G感染的血液生物标记,由于它有助于缩小肿瘤,能够同时用于诊断和治疗,因此被定义成一种新型的“治疗诊断剂”(theragnostics)。

  起初,研究学者们在实验室培育的细胞中测试rQ-M38G病毒,包括健康的人皮肤细胞和快速分化的癌性细胞。在健康细胞组织里,病毒复制和生物标记产量都很低;但在恶性末梢神经鞘肿瘤、骨肉瘤、横纹肌肉瘤和尤文氏肉瘤的癌细胞里,病毒复制率和生物标记的产量则显得非常高。此后,研究学者们将rQ-M38G 病毒注射到患有同样癌症的老鼠尾巴血管里,以测试病毒的捕获能力。比起那些健康的老鼠,90%以上患有肿瘤的老鼠体内呈现出大量的病毒复制和产生生物标记。

  这项技术甚至能对某些老鼠肾脏中仅微观可见的肿瘤起作用,研究人员们估计,只要该技术同样在人体内表现良好,他们也许能揪出小于1.3厘米的肿瘤。考虑到病毒可能会引发人体的免疫反应,研究人员们还要对该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完善。

  克莱普认为,这项研究是采用重新编码单纯性疱疹病毒进行诊断或治疗癌症的创新实例,对于改变具有局限性的化疗现状有着重要的意义。比起现有的大型扫描诊断技术,这项新技术将更超值且轻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