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货请孔子出来做官


  这里,为什么不是别人,而是阳货请孔子出来做官,原因有二:

  第一,他知道,孔子想出来做官,已经盼了很久,就等这一天。47岁不当,剩下的机会就不多了。当时的仕途,位居公卿的显贵,一般是世袭贵族,只有邑宰和家臣,才是孔子这类人的出路。孔子出仕,一开始就是任这类官职。他的学生,后来纷纷出仕,也主要是担任这类官职。当时,阳货掌权,是难得的机会。阳货请他出来,是想拉他加入陪臣的队伍。

  第二,当时,鲁国的政治势力有三股,公室、三桓和三桓的陪臣。鲁君之患在三桓,三桓之患在陪臣,一个比一个更无礼。孔子从政,尊君为本。孔子要替鲁君出气,当务之急是打击三桓,很明确。但当时,现实的政治力量,谁能制约三桓,只有阳货。阳货的背后还有齐国的势力。阳货认为,这对孔子有吸引力。

  孔子很犹豫。他的内心是跃跃欲试,但打击三桓,是件投鼠忌器的事,阳货背主,不合君臣名分,支持他,也坏自己的名声。最后,他还是放弃了。

  当时,阳货来访,他故意不见;回访,是趁阳货不在;最后在路上撞见,也是满口答应而实际不动窝。他的顾虑是,支持阳货,成功把握不大,还特丢人(支持阳货叛主,有点不像话)。公开拒绝,又太危险。他想再观望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