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真正以自己的理想与政治抱负来实施的,是在大司寇的职位上。

  他任司寇时,倒是强调教化作用,反对滥施刑罚。比如,有一次在处理父子诉讼案时,面对父亲告儿子不孝、儿子告父亲打人的控告,问清情况的孔子并没有立即判谁的罪,而是把他们监管起来让他们各自反省。等到都想通了并且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不对之处,孔子竟然把他们全部释放,结果是自此父慈子孝、连个口角也不再发生。但是当政者季桓子对此提出批评,认为孔子是背离以孝治民的道路。但是孔子仍然坚持自己的做法,认为“上失之,下杀之,其可乎?不教其民,而听其颂,杀不辜也。”其中心意思就是强调为政者要做表率,反对不教而诛,主张不杀无辜、不滥施刑罚。还是在孔子的司寇任上,有一次从衙署下班回家,路上听到了马厩失火的消息。他首先关心和问及的,是人有没有受伤,而没有问及马匹及财产的损失情况。虽然只是一件不大被人注意的小事,却也反映着孔子内心深处对于人的重视,而且越是这种应急的时候,越是能够看出人的根底的善恶。

  我们从《论语·颜渊》中,还可以听到孔子与弟子子贡讨论为政道理的记载。孔子说,如果有充足的粮食,又有充足的军队和武器,政府就可以得到百姓的信任。子贡问得很特别,他说:“如果迫不得已必须要从粮食、军队与武器、百姓的信任三项中去掉一项,那么去掉哪项合适呢?”孔子说去掉军队与武器。子贡说如果还是迫不得已,必须从这剩下的两项中再去掉一项,那该怎样取舍?这时孔子回答得很坚决,也很经典,以至于成为了各色政府共同标榜的原则“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那就去掉粮食。没有粮食不过饿死,自古以来谁都免不了死亡。但是如果人民对政府失去了信心,国家是立不起来的,也就会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