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房销售停滞,成交量萎缩,价格下降,房地产开发商贷款和各种融资面临到期偿还,土地市场萧条,调控不放松,媒体天天把降价挂在嘴边。。。一切的一切,都显示着,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了寒冬,就像冰与火之歌小说的临冬城史塔克家族的祖训“冬天即将来临”。
那些持币待购的所谓的刚需们,则开始弹冠相庆了:开发商的暴利看来已经完蛋了,房价大跌已经是地球人无法阻挡的趋势。是这样的吗?那我们不妨顺着降价这个思路往下走。
房价下跌?开发商利润下降甚至因为高价拿地而亏损?开发商无利可图或者卖掉项目或者卖掉房子然后不玩了?土地市场价格暴跌有价无市?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越发凸显(以卖地现金流来做抵押的地方融资平台需要新的抵押品,与此同时,以往的卖地收入已经如镜花水月、房地产相关税费仿佛空中楼台)?新的税收(可能包含房产税)开始出台
?
本来依靠地产的已经放慢的经济更加无力前行?地方政府发行债务支付各种开支?重蹈欧债危机或者通过人民币的投放制造通货膨胀。。。
有人会说,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景象就是这样啊,很正常啊。是的,一个市场经济中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部分情形会这样,但是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市场经济吗?用限购、限贷和限价的方式,真的能够避免房地产泡沫的自然破灭?还是通过这样的非市场化的手段冻结了资金,把一个正常流动的房地产金融市场变成了一片冰河?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信奉人定胜天,总是认为凡是有计划就能完美让经济运行,总是想着要去调控。可是,看看历史,调控除了造成房地产市场的大起大落之外,真的能够实现烫平波动的目的?
我不知道什么叫做房价的合理回归,因为我相信只有市场的成交才是真正的合理。
一方面,城市化的进程必定造成对于商品房的需求。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从卖地中获取的巨大利益(甚至是按照现价的房子折现的土地出让意愿价格),从房地产相关税收带来的商品房的高昂成本被有意无意忽视了,而媒体异口同声说的就是开发商的暴利。实际上,只要看看上市公司的开发商的年报,再看看土地从收储到拍卖的增值,银行从开发贷款到抵押贷款的获益,商品房价格里面,到底哪一方的利润更高。
甚至在房地产调控的关口,银行也不忘落井下石再咬一口—通过提高贷款利率的方式,即便对于首套房贷。
按照经典的很容易被理解的理论,通胀是一个货币现象。钱印得多了自然就毛了。看看货币供应量的增幅,对于实际的通胀的感受,我认为这才是房地产价格猛涨的最根本的原因---有钱的需要房子保值抵抗通胀带来的货币贬值,刚需则咬牙争取早日签下合同以免收入的增长无法追上房价上涨的脚步(通胀的脚步)。
看看年报,有的开发商毛利达到了40%甚至以上,确实是暴利。但是假如你仔细看看,年报里面还有负债的内容,而且很多房地产开发商的年报里面,很多长期负责是用利息资本化的方式处理的:就是说,这些长期负债的利息并不体现在报表里面,而是今后项目结算的时候一起打入成本计算。这就有一个问题,在房价上涨成交活跃的繁荣期,毛利很高;而到了市场萧条期观望期,则隐藏的财务成本会很高。而一旦房价开始下跌,最终开始结算的项目可能就是微利甚至亏损。可是,对于见惯了贼吃肉的人来说,他们是看不见贼挨打的时候。
有人会说,开发商的表面毛利即便不高,但是杠杆的存在他们实际的利润超高。还是看报表,最终的利润反映了取得利润的全过程。相比酒业,相比收费路桥业,房地产繁荣期间的利润实在不值得一提。
是的,简单的建筑行业不应该获得比国际同行更高的利润,但是这样的超出国际标准的行业在中国太多了。你不能一方面提出要房价收入比和国际接轨,一方面回避物价收入比和国际脱节;你不能一方面要限制开发商的利润,一方面拿着一本万利的土地和税收;你不能一方面要让房价合理回归,另一方面货币供应量居高不下。
金融金融,资金要融通流动才能对实体经济起到润滑的作用。通过限购、限贷和限价这样的行政大手去粗暴地干预经济,让资金结成冰,试图用结冰的金融市场,去扑灭所谓的房地产泡沫之火。这样的冰与火之歌,不过是和这个同名的小说中的第一部的名字同名:权力的游戏。
要化解市场形成的所谓泡沫,就要用市场的方法。而这个远远比三个限制来得复杂而且伤筋动骨。
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地产市场的萧条会带给整个经济很大的问题。而房地产市场的冬天,会让整个经济更加感到寒冷。看看人为调控的历史,有几次真的踩到了点上?有几次起到了烫平波动的作用?
寒冬即将来临,人为制造的冰河世纪,可能比自然形成的气候,更加寒冷。
2012,中国房地产的冰与火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