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恩版《道德经》连载(十)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jiàn),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一章是谈人个修为的——个人修行与作为。从第八章的上善若水,到第九章的物极必反,很容易把人搞糊涂,一会儿提倡善,一会儿又说不能做过火了,没有一个确定的、始终如一的说法,有点无所适从的困惑。老子也清楚单凭说理是无法说清楚的,所以接下来谈修证,只有当你亲身验证了道,才能理解道理,甚至无需言说了。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jiàn),能无疵乎?

这前三句,是讲的修行方法。载营魂抱一,说的是身心合一,实现身心合一的法门很多,打坐是被普遍应用的一种,静静地坐着,闭目止语,把所有思绪和注意力拉回到身体中,意识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流转,或者定在身体的某处,系念一处。练习时间久了,如果能系念一处不散乱,就可能入定,入定则心身合一,能无离。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抟气致柔,这讲的是注意力在体内流转,佛家称内观,通过对自身实相的细致了解,自我的假象就慢慢融解消散,进入忘我境界,内观到一定深度,你会了解到身体、思想乃至世间万物都只不过是细微的波动而已,一切都变得柔软,柔软是真相的特性之一,软到极致就是无、是空,自我代表刚强,无我代表柔软,柔软到生命的初始状态,如同婴儿一般。瑜珈就是一种让自己变柔软的法门,身柔软,则心柔软。练气功者,也能明白这句话,气,也就是注意力。

涤除玄览,仍然是说内观。随着内观的深入,慢慢消除杂念,能无疵乎?能做到一念不生吗?一念不生,就入涅槃境界了。个人修行到这个境界,没有私心杂念和个人意志的干扰,就具有洞察真相的能力。

接下来讲得道之人的行为方式,“治国爱民,能无知乎?”“无知”者,不自知也,不自以为是。圣人以民心为心,无我心。“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天门开阖,说的是呼吸,引申为阴阳,凡事都是矛盾统一的,圣人在对待一切冲突时,能把自己处于被动地位,雌者,阴也。与自然的力量相比,人的力量应该是被动的,被动者柔软。处于被动,这是圣人行为方式之一,不争。圣人居下,后面讲“大国以下小国,小国以下大国”,也是同样的道理。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圣人洞察一切,却不从中助力,也不从中作梗,让它自然而然地发生、冲突、扭转。无为,不拔苗助长。

“生之畜之”,道生之,德畜之。道引领一切,顺道而为让势态慢慢发展。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还是在说无为。圣人依道行事,出现了好的局面,是很自然的事,与己无关;不依仗、不把握、不主宰,这就是道的体现,是最好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