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位于南美洲东南部,东濒大西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西邻智利,北与玻利维亚、巴拉圭交界,东北与乌拉圭、巴西接壤。南北长3694公里,东西宽1423公里。陆上边界线长25728公里,海岸线长4725公里,总面积2780400平方公里(不含马尔维纳斯群岛和阿主张的南极领土。资料来源:阿根廷国家统计和普查局)。
16世纪前居住着土著印第安人。16世纪中叶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10年5月25日爆发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五月革命”,成立了第一个政府委员会。1812年,民族英雄圣马丁率领人民抗击西班牙殖民军,于1816年7月9日宣布独立。此后阿长期处于动乱和分裂状态。1853年,乌尔基萨将军制定了第一部宪法,建立联邦共和国,乌成为阿制宪后第一任总统。20世纪30年代起出现军、文人交替执政局面。70年代中后期,军政府曾对左翼反对派人士进行残酷镇压。1982年同英国因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争端爆发战争,旋即战败,军政府倒台。1983年激进党的阿方辛民选政府上台,恢复并大力推进民主化进程,民主政体逐渐巩固。正义党领袖梅内姆自1989年起连续执政十年,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阿经济一度有较大发展。梅执政后期,阿经济转入衰退,社会问题日益突出。1999年激进党人德拉鲁阿当选总统后,未能遏止持续三年的经济衰退。2001年12月,阿爆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德被迫辞职。此后阿形势严重动荡,十日之内数易总统。2002年1月1日,正义党人杜阿尔德被国会推举为总统,仍无法扭转政经颓势。2003年5月,正义党人基什内尔就任总统后,阿经济快速复苏,政局稳定,民生改善,国际和地区影响力回升。
阿根廷曾是拉美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但是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却陷入缓慢增长或停滞不前的状态,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又爆发了全面的金融和经济危机。这一现象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回首阿根廷独立以后150多年的发展历史进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为拉美国家之一,尽管阿根廷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自然历史条件,但在经济现代化进程和发展模式方面,大体上经过了同样的发展道路,这就是初级产品出口模式-进口替代模式-新自由主义模式-后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发展过程。可以说,与其他拉美国家一样,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几次历史关键时期,阿根廷既抓住了通过融入世界经济推动自身发展的历史机遇,却错过了调整或选择正确发展模式的机会。加上自身存在的一些特殊的弱点和问题,如长期政治不稳定,社会动荡,军人干政等,阿根廷经济必然地走过了一条曲折复杂的历史进程。
对于阿根廷经济发展史的阶段划分,经济史学家的著作中有多种分法,可以说是见仁见智,大体上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从1860年到今,分为两个大阶段。第一阶段,1860-1930年,为农牧业出口型经济,阿根廷经济学家也把这个阶段称为初级出口经济阶段,是现代经济的前期或准备时期。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至今,为工业化阶段,即经济现代化进程。
但是,如果从经济发展模式的角度,从19世纪50-60年代至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农牧业出口型经济模式。
第二阶段,20世纪30-70年代,替代进口经济模式。
第三阶段,1976-2001年,传统自由主义经济模式与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第四阶段,2002年至今,后新自由主义或进步主义经济模式。
第一阶段:农牧业出口型模式(1860-1916年)
阿根廷1812年独立后处于长期内战状态,各省各自为政,相互间战争不断,国家分裂,内战频仍,联邦制名存实亡,中央政府形同虚设。在经济方面,各省各行其是,其经济主要依靠对欧洲出口农牧产品。直到1862年国家实现统一,中央政府开始发挥作用。19世纪60年代,阿根廷的现代化进程开始。
19世纪60年代,阿根廷出现了几个有利于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因素,一是经过30多年的内战,以布宜诺斯艾利斯省为主导的中央政府建立,国家在政治上实现了真正的统一。二是1856-1871年出现两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大批欧洲移民进入阿根廷,为阿根廷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必要的劳动力。
一些经济史学家把1860-1916年界定为农牧业经济发展进程。其模式为出口型农牧业经济模式。这个阶段分为两个时期,即1860-1880和1880-1916年两个时期。
第一时期(1860-1880),初级产品出口经济。这个时期为阿根廷后来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第二时期(1880-1916),工业革命。在这个阶段,阿根廷经济作为初级产品经济与制造业生产地区——欧洲建立了联系,从而加强了国际分工。也是在这个阶段里,阿建立了依赖欧洲和美国的模式,导致了国家经济体系周期性的危机。
经过19世纪下半叶的早期工业化进程,阿根廷形成了商业社会或商业经济。1900年第三产业就已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第一产业占32%,第二产业占23%。丰富的自然资源,农牧业丰收,国际市场对初级产品需求旺盛,出口价格上升带来的巨额收入,使阿根廷成为19世纪末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人均收入高于德国、法国和瑞典,仅次于美国和英国。
这个阶段阿根廷经济和出口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1918-1920年,阿根廷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9.8%,1927-1929年为6%。出口年增长率为6.6%。至1929年,阿根廷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它是肉类、玉米、亚麻籽和燕麦最大出口国,小麦和面粉第三大出口国。
19世纪中期,占据主流地位的阿根廷学者及当时的执政者提出并实施了经济过渡模式, 建立了初级产品出口经济模式。这种理论参照美国和欧洲的经验及模式,提出以下建议:
1,取消内地各省海关及其过渡权利以统一经济。
2,促进国内外投资。
3,发展初级产品行业,即牧业和农业。
4,保持对外自由贸易,以保障农牧产品开发,包括内河航运自由。
5,推动有技能的人口移民(即所谓技术移民),即农业生产者、职业工人和专业人员。
6,保障个人自由,以推动经济活动:从事合法的工业、贸易、航运、运输活动,出入领土的自由。
7,改善交通,实现运输工具现代化。
这个以鼓励农牧业等初级产品生产为主要内容,以向欧洲出口为目的的模式被称为初级产品出口经济模式或初级出口经济模式。它适应了当时的国际条件和环境,有利于阿根廷当时的经济发展。这种经济模式一直保持到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前。
这种模式的实质是:1,它是一种相对优势理论,主张利用生产专业化的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其结果是使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保持工业中心角色的地位,而使周边国家沦为食品和原料供应国的角色。2,国际资本在农牧业产品需求增长的吸引下寻求在适合食品生产的地区投资,国际资本在阿根廷等周边国家的投资,为这些国家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形成了对这些国家经济的控制。3,工业革命带来了陆路和海上运输的大发展,使阿根廷内地与沿海之间的商品和人员的运输得到了保证。4,欧洲人口的增长和广大中下社会阶层低下的经济社会条件促使欧洲人向拉美移民,满足了阿根廷等南美国家对劳动力的需求。
受上述模式和内外因素影响,19世纪70年代后,阿根廷发生了多次经济危机。其中主要有:1873-1876年经济体制危机,1889年危机和1913-1917年危机,此外还发生了几次小的危机,如1885和1907年危机。这些危机的发生使人们对过度依赖外国市场的模式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和争论。当时,阿根廷实际上存在两种经济发展理论或模式的主张。一种主张不要搞工业化。另一种主张工业化。前一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了上风。他们以为通过与欧洲的密切关系和相互补充,用从欧洲进口的产品供应本国市场。这种模式强化了阿根廷与国际分工的一体化:阿根廷出售初级产品给欧洲,换回制成品和资本。
至19世纪末,阿根廷农牧业取得很大发展,但受农牧业经济模式的影响,工业没有相应的发展,只出现了一些农牧产品加工业,如肉类加工厂、农牧业生产原料加工厂和食品及服装加工厂等。后来为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阿根廷海关对进口征税25%,但并没有真正实施,现代工业并没有因此而发展起来,相反,随着铁路网的建成,内地交通与沿海连成一片,在进口的欧洲产品的竞争下,阿根廷本地服装业很快就丧失了竞争力。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现代化进程,为阿根廷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个阶段选择的发展模式,即出口型农牧业经济模式,适应了当时阿根廷的主客观条件,即阿根廷当时已经具备一定的农牧业生产条件,在国际市场中拥有相对优势。大力发展以出口为主要目的的农牧业,使阿根廷获得了宝贵的外汇,得以进口生活与生产所必需的工业产品,也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资金条件。但是,由于决策者在国际分工问题上的认识失误,忽视了工业的发展,使阿根廷在独立后丧失了欧美工业革命给各国带来的工业化的大好机会。换言之,阿根廷抓住了赚钱的机会,却失去了发展工业的机遇。
在这个时期,阿根廷形成了以下两个突出现象,即长期困扰阿根廷经济发展的两个致命的弱点:(1)对少数农牧产品出口、对国外市场和国外资金的过度依赖。(2)赤字财政和借债发展。独立以来,阿根廷中央和地方各级普遍实行赤字财政,滥发货币和过度举借内外债。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2001年危机爆发。从殖民地时期和独立初期起阿根廷经济形成的这两大特点,迄今仍制约着阿根廷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发展战略及政策的制定,成为制约阿根廷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折翼的阿根廷之一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