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时期封建社会的一个周而复始的规律就是,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国家侵犯私人土地产权从而造成人地矛盾极其突出,政府便又采取措施限制地主占田、 限制国家税负等对私人产权的侵犯,而后地主又开始兼并、税负又开始加重,政府又开始限制。 如此反复,也就是封建王朝不断地通过农地确权的途径解决紧张的人地矛盾从而稳固了国家的根本———民心。
新中国成立之后依然如此。 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为化解人地矛盾所进行的成功探索,此一举措虽然不能解决总量性人地矛盾, 但极大地缓解了结构性人地矛盾。 解放前,土地高度集中,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地主约占有50%以上的土地,如果再加上富农,他们合计约占中国 70%~80%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 90%的贫农、雇农、中农等只占有大约25%的土地。 国民党也曾作过把农地确权给老百姓的努力,但因阻力太大而没有成功。 经过土改,约占全国农业人口总数 60%~70%的 3 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大部分的土地 (约 7 亿亩),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缴纳的 700 亿斤粮食的超重地租。 农民获得了清晰、具体而又十分完整(没有税负等的干涉)的土地产权,积极性大为提高,农业产出创出了新高,人口与农地产量之间的矛盾也得到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