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题一:医疗
医改改了一轮又一轮,医疗问题却越发严重。
医疗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病人与医生的议价能力不对称。
砖家们说医疗问题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其实哪个行业都存在信息不对称,“买的没有卖的精“,是古训了。但是多数行业都可以通过竞争来提高质量、抑制价格,唯独医疗做不到,而且这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是全世界普遍性的问题。
真正的原因是病人与医生的议价能力不对称。试想,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呼啸着救护车好不容易来到急诊室,医生说用1万块的进口药,病人和家属说用1000块的国产药,然后医生说“那可能抢救不过来啊“,讨价还价必然就此打住。”趁火打劫“,”乘人之危“,用在这里再贴切不过了。医生讨价还价的代价只是一笔收入,而病人讨价还价的代价却是生命或后半辈子的健康,这种讨价还价能进行得了吗?随着科技的进步,新药新设备层出不穷,医疗费用也就节节攀升。美国的医疗支出已经占到GDP17%,底特律的汽车工厂已经被医疗保险压垮了。
议价能力不对称的另外一方面,是“性价比”一词不适用。普通的行业,比如理发,从2块到2万块的都有,水平自然有差异,但只是美观的差异,而且有效期只有几个月,所以人们按照经济实力消费,客源合理分布到各个价位层次的店。但是医疗就不同了,一旦得了重病,病人肯定要倾尽家产甚至举债去追求最好的治疗,这里价格弹性是正的。结果就是三甲医院被挤爆,一级医院门可罗雀。连搞个床位都需要花大价钱,病人还有什么“议价能力”可言呢?
如果是必须用的药物,只是贵贱之差,这也就是个量的问题,还不严重。关键是现实中大量发生的过度医疗,医院为了增收,使用了很多根本不需要使用的药物和设备,大大地增加了全社会的医疗负担。过度医疗,当然基于信息不对称,但主要原因是议价能力不对称。如果议价能力对称,病人通过“货比三家”,很快就会将过度医疗的部分砍掉。
所以,医疗难题的解决,应当从砍过度医疗入手。过度医疗是可以砍掉的,但是不能靠监管机构,更不能靠医院,只有靠病人自己。“久病成医”,很多慢性病人对自己所患疾病的治疗方法,甚至比医生还了解。这更证明了“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不成立。病人维权必须靠知识,即医疗科普。
真正需要花大钱治疗的疾病并不是很多,如先天性畸形,急性胰腺炎,危重创伤等。现实中的医疗资源,大多浪费在了肿瘤病人和抗生素滥用上。关于抗生素滥用现在有文化的人群基本都知道了。其实只有少数有明确适应症的病人需要使用抗生素,而且使用廉价抗生素就可以,大多数病人完全不需要使用抗生素。而肿瘤病人的疯狂支出,是来自于本能的对死亡的恐惧。但是病人和家属不了解的是,如果采用便宜的治疗方法,甚至有时不治疗,病人可能活的更久,生活质量更高。即便有死亡恐惧,烧钱也不是目的,活的更久更好才是目的。
但是,医疗科普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每个器官有其独特的功能,支撑这个系统的是人类至今还不能模仿的极其深奥的数理化规律。想要理解人体是如何运行的,疾病是如何产生的,如何痊愈的,需要学习的知识一点都不比医生少。
所以,虽然有解决方案—医疗科普,但是由于实施难度巨大,经费、人员、组织都是问题,至今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案。
难题二:教育
不客气地讲,中国的教育是“毁人不倦“,是一个把学生作为赚钱载体的负效率系统。
中国的初等中等教育,是纯粹的应试教育,把学生培养成“记忆体”,根据“指令”,可以精确地提取信息。这种教育在以前多少还有些用,但是IT技术的进步使其价值彻底归0.某名人有一句名言:十年寒窗苦读的知识,在搜索引擎上1分钟就能搜到,而且更准确更新。
教育和医疗一样,是“多头垄断“,反正天下乌鸦一般黑,孩子总要上学,学校不愁学苗,所以完全不需要提高产品质量,照本宣科就是。更加恶劣的是,现在老师故意在课堂上少讲,然后课后办补习班赚钱。
提供的是过期的商品,但是收费却年年攀升。中国大多数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基本都花在了孩子的教育上。中国特色的教育系统,比医疗问题更甚。至少医疗系统让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超过了70岁,而教育却在制造负价值。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成功人士大多学历不高,而能考上大学的大多智商较高,只能说明一点:教育的内容是错误的,教育是毒药。
教育怎么会变成这样,背后的原理是“羊群效应”,或者说是另外一种“囚徒窘境”。考上大学都不一定有工作,考不上不就更难了吗?“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个独木桥被30股千军万马踩过,竟然屹立不倒,也是奇迹。
同时,社会上的腐败风气也冲进了“象牙塔“。过年过节给老师送礼,当班干部要走后门,孩子们从小就学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教育比医疗更可怕的是,医疗搞不好无非多死几个人,多花些钱,而教育搞不好,一个民族的前途就毁了。现在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孩子,没有独立人格,更别提什么创新了。十几年的刻板训练,使孩子们都成了“巴普洛夫的狗“,只会简单条件反射,有输入才有输出,没有自主工作能力,更甭提什么责任感、使命感了。
教育问题怎么解决?大学可以不考,但是中小学还是要上的啊。应试教育既然改不了,那至少要改改教的内容吧。
小学的知识内容问题倒不是很大,语文是最重要的,算术一定得学好,体育音乐绘画都属于“素质教育“范畴,只有利没有害吧。
中学的知识内容问题就大了。工作过一段时间的人都会发现,中学学的数理化知识大多在工作中完全派不上用场。而且特别是女生能够感觉到,学习数理化越来越苦,完全找不到感觉,硬着头皮背,最后稀里糊涂混个高考分数。人脑是实用主义的,学习那些与现实生活完全联系不上的知识,是没有动力的而且也相当困难的。
那么,哪些知识是有实用价值的呢?关于“人“的。人成年后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人展开的。这听起来像废话,但是的确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主要是三个部分:与自己打交道,管理好生理心理健康;与给人用的东西打交道,无论是研发生产销售还是服务,除了原子弹和太空探测器(满足破坏欲和好奇心),不管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最终还是给人用的;与别人打交道,工作中的互动,家庭的沟通,所谓“情商”。这一切,都需要了解“人”是个什么东西(人不是东西,呵呵)。无论国内国外,生活工作中各种失败和悲剧,大多是因为对“人”的了解不到位。
我们发现,学生对于《生理卫生》和《生物学》这两门课程是非常感兴趣的。因为这些知识有实用价值,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
对于“人”的了解,必须是系统性的,必须从遗传胚胎发育,细胞组织器官,生化生理心理等各方面来全面了解。这些知识即是医学基础知识。而要理解这些知识,必须具备足够的数理化基础,甚至会涉及到相当前沿的群论和量子物理。这样,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非仅仅记忆医学知识。
如前述,单纯从教育体系里来改变教学内容,是没有源动力的。所以“素质教育“喊了20年,也没喊过”应试教育“。必须有外力推动,才会有变化。而教育系统恰恰是一个极其独立,漂浮于所有其它领域之外的系统。
解决方案——以医学为主线进行中等教育
医疗问题的解决需要科普教育,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以医学为内容,这两个问题想单独解决都是耗费巨大甚或不现实的。但是二者刚好是完美的互补:学校有现成的教学资源,医疗系统有现成的医学知识,这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不必担心中学会变成医学院。对教学内容的改动并不是很大:数理化的课程,内容不变,只是根据医学主线重新排列顺序;本来就有生理卫生课程,把这个封闭的课程改成一个开放的主线,每提出一个话题,就对应安排数理化课程来支撑。
这样,无论一个学生是否考上大学,他都掌握了作为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所必需的知识,对个人来讲,可以更好地生活工作;对社会来讲,可以做更多的贡献,消耗更少的医疗资源。社会的整体效率必将大幅提升。
目前提这个方案,肯定是超前的。但是我相信在有生之年内,能够看到某个国家开始按照这个思路来执行。当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极大丰富后,人类必然追求永生。所以未来投入到医疗研究中的比例会越来越高,甚至大多数人都是从事医疗研究的。当大多数人都从事医疗研究时,医学课程就不再是专科课程了,而是普及课程,自然就会被设计到中学课程里。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