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亏互现:中国式管理境界(69)


  又称亏损差异、盈利差异或盈亏差异,超微观经济学、管理学范畴。由于产生于年轻而又古老的中华大地,所以称其为“中国式管理境界”。之所以说“盈亏互现”是超微观经济学、管理学范畴,是由于它是从经济效益之构成“盈亏”入手而不是从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入手来对微观经济体、宏观经济体的产生与存在,发展与转化来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到该经济体的存在与运动,发展与转化状态、趋势是否健康、科学的结论;其过程就像是医生从人体抽取少量的血样,并通过少量的血样得到、判断其是否健康之检验的过程。或许有人会问,企业非人体,何以能通过上述手段来达到检验的目的呢?其实,只要您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企业与人体无异,管理学即“人学”也。

  首先,大家需要搞清楚,传统意义上的“盈亏”是财务核算的一个结果,是被停留在某一时段上的一组数据数,在一般情况下,它是企业的“销售收入”减“销售成本”再减“销售税金”后而得到一个“余额”。第二,“盈亏”是对“已经发生”的企业之经营管理状态的一个总结,它既不牵涉“正在发生”时,也不包含“将要发生”态,可以说是一个已经被定性的、具有历史性的结论,表现为“其结果滞后于已经形成的事实”。第三,这样的一个“结果”对于“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经营管理固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对未来没有决定意义,因为其“已经发生”,而历史是无法改变或是重头来过的。第四,它对于经营管理者来说当然也有用或者说具有一定的作用——因为企业之后续的经营管理就建立在它的基础上,而“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经营管理活动和成果势必与其产生联系——但是,如果把它“当真”或当做“绝对”的事物那就打错而特错了。

  为何要讨论上述问题?因为笔者想告诉读者,无论核算结果是盈利还是亏损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是因为,从时间的角度上去看问题,过去、现在、将来永远都是一个相对的、连续的系统,任何人、任何企业、任何经营管理者都不能割断了历史去看问题,更不能将它们“归零”,否则企业就有“好果子”吃了。——在美国的企业管理史上曾经出现过“零基核算法”,实践证明其没能实行起来,原因就是这种管理法割断历史看问题。

  那么,说了半天,什么又是所谓的“盈亏互现”?“盈亏”为什么会向我们呈现出“互现”状态而不是“要么盈利”或“要么亏损”的状态?难道笔者想告诉人们说,产生于过去的企业的“盈亏”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盈亏”而是对“既盈又亏”或“既亏又盈”之“盈亏互现”现象的表达?是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么说大家不容易理解,下面笔者给大家举一些例子来说明,或许您就能够理解了:

  大家知道,在会计学上,“销售利润”就是“销售收入”减“销售成本”再减“销售税金”后的“余额”;反之则属于“销售亏损”。但是,大家千万不要忘记有以下事实的存在:

  第一,销售是一个已经满足了市场或部分满足了市场需求的过程,而市场对某一产品的需求不是无止境的而是有一定定数的,产品一旦销售出去,便既成事实。诚然,在已经销售了的产品中我们已经获得了利润,谁也难以将已经获得的利润给拿走,但是,企业销售的如果是缺乏使用价值或使用价值残缺的产品,那么该产品利润形成的过程便是“潜在亏损”形成的过程了。

  第二,就算企业销售的不是缺乏使用价值或使用价值残缺的产品,但由于已经销售,已经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或部分需求,企业要想再从曾经购买过我们产品的人身上得到“销售利润”已经很难做到,除非它属于日用消费品,有重复购买的价值意义。即便如此,一个企业的产品要想做到“常销”,势必需要做足功课,并舍得在其身上下功夫,以达到“比别人优”的效果,而这样做的结果,势必需要比别人消耗的资源多,于是便加大了该产品的“销售成本”。

  “销售成本”的加大是一个什么范畴?当然是一个“相对亏损”的范畴了,因为任何一种“成本”最终都要到“利润”的科目里去核算。以上事实说明,无论是“盈利”还是“亏损”,其实就是一种“盈利状态”和“亏损状态”而已,而绝不是一组凝固的数据就能表达清晰的,表现为“盈亏互现”者也。这更是因为,所谓的“盈亏”始终都是对企业“某一时刻”的经营状况的总结而不是对企业“永久时刻”经营状况的终结,也就是说压根不存在所谓“要么盈利”或“要么亏损”的那种单一的状态,而一定是对“盈亏互现”状态的表达。而从这个意义上说,“盈亏”犹如在上一节中讲的“有无”,也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也。

  那么,了解这些对于企业家、管理者又有什么意义?请看《亏损疫苗:中国式管理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