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联盟专访杨昌顺:从营销角度看如何应对“毒”药品丑闻


 

医药营销专家杨昌顺:从营销角度看如何应对“毒”药品丑闻

 

“毒胶囊”的风波还令我们心存余悸,“染色中药”的曝光又引起了公众的恐慌。是谁在把老祖宗留给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一步步推向深渊?

如今,部分中药厂被曝出用化工原料染色药物以增加重量的丑闻,对于中药产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都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中药发展缓慢,与中药自身的局限性有关,但与中药的传承者自甘堕落亦脱不了关系。如此薄弱的中医,又怎堪染色药物的败坏。

多少令人欣慰的是,8家严重违规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被责令停产整顿,6家企业被收回GMP证书,并对其中12家企业立案调查。制药成造毒的中药企业,已经为他们的行为付出了代价。即便如此,化工原料增重的中药之所以仍然进入了流通、使用环节,的确仍暴露出相关监管的漏洞,而这些无疑更值得警惕并反思。

本期,中国医药联盟邀请到了对医药政策及营销趋势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还致力于中药营销系统研究、总结与实践的杨昌顺老师与我们共同探讨这个话题。

 

记者:看到杨老师在微博上发表了关于染色中药事件的消息,微博上可能字数有限,在这里给您一个更全面阐述您想法的平台。请说说您的观点。

杨昌顺:对于中药染色事件,我感到非常痛心,作为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尤其感觉惭愧。同时,中药染色与地沟油问题、毒胶囊事件、农牧业滥用农药、抗生素、激素等等问题,本质上是同一类问题,都是缺乏行业监管、法律制约不力之后的道德沦丧,是社会浮躁、唯利是图在中药饮片领域的又一反应。既然社会问题的解决不可一蹴而就,那发现一个问题必须解决一个问题,药监等部门应该负起责任,立即规范相关领域的监管。

记者:“有毒胶囊”、“染色中药”事件,在当前媒体渠道非常繁多的情况下,事件本身迅速的被传播、被扩大,部分企业“死“的措手不及。那些合规的胶囊产品、中药产品从营销角度看,有哪些危机公关的技巧可以推荐?

杨昌顺:对于这类事件,我实在无法推荐什么危机公关,相关企业必须坦诚面对现实,对企业所造成的社会危害进行深刻反省,同时承担相应责任。我相信,染色中药绝不是无意为之,或者偶然为之,发现一例,企业就应该关门,而且企业相关从业人员应该永远不可以在被批准从事中药事业。

记者:目前如此多的药品问题频频出现,心里出现恐慌的可能不只是消费者,还有药品营销者,您在医药营销行业经历非常丰富,您有什么建议可以提供给药品营销者的吗?包括心态上的。

杨昌顺:作为药品营销者,经常不参与药品生产,对生产的情况不一定清楚。如果得知本企业药品质量有问题,应该积极建议生产管理部门及总经理,甚至董事长,及时予以纠正;企业拒不改正的,应该从老百姓的健康生命出发,积极向有关部门反应,寻求行政力量对本企业的错误行为予以改正。较弱的,就是立马离开这样的企业,道不同不相与谋。

营销人的生命是所营销的产品质量必须过硬,产品质量不行,营销的再好,也是忽悠,是欺骗,是为虎作伥,是助纣为虐。营销人必须时时谨记。

记者:事件营销在营销模式中效果非常突出。就此次染色中药事件,您认为操作这种模式需要注意那些技巧?

杨昌顺:没有技巧,没有避重就轻,企业发生染色事件,药监部门应该第一时间将该企业关门了事,对于这种道德沦丧,违纪违法的企业,零容忍。

记者:新媒体将“毒”药品曝光的无处逃生,它的威力显而易见,在企业里,您认为将如何应用新媒体将营销效果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杨昌顺:新媒体在传播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它既能使“坏消息”迅速曝光,企业运用得到,也能使自己认为需要传播的消息得到快速传播。企业应该组建专门部门、人员监测、研究、使用新媒体,根据新媒体的受众特点,通过事件、公关、传统媒体等制造内容,使用新媒体进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