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跨越希望的失落——海盗精神


  古代中国有没有实现英国式的那种跨越的希望呢?或者说,中国能不能找到一个足够大、欠发达、弱小的殖民地呢?

  A 中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相对于西欧处于劣势

  从地理上看,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被封闭于:日本列岛、南岭、青藏高原响夹的范围内,北面直面骑马的游牧者。

  以上古的航海条件,中国沿岸的黑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一旦航出日本列岛,面对的是茫茫北太平洋,其与北美大陆之间只有一个小小的夏威夷群岛。因此在同等航行技术条件下,从中国到达北美比从西欧殖民北美要困难的多。

  而在中国传统的扩张方向上:

  北方:

  需要与具有优势骑兵的游牧民族相抗衡,而且古代干旱的蒙古草原并不适宜耕作。

  西方:

  中亚是世界农业文明的中心之一,中国向中亚的扩张实际上是两个农业文明的交锋。而不是像欧洲对美洲的殖民那样。

  南方:

  正像《枪炮、病菌与钢铁》一文中所说的那样,跨越纬度的扩张的困难和缓慢的。秦王朝耗费近一半的军事力量征服了岭南;却最终剧亡。而且,以古代的技术条件,中国在南方的扩张始终也没能深入亚洲的热带区域。气候以及由此而来的疾病成为了中国人扩张的阻碍。

  从秦、汉以来中国的历次扩张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岭南、西域、辽东,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都不足以支撑本土的农业需求,从而实现对本土农业替代。东北平原的农垦是现代条件下,借助汽车完成的。

  中国的殖民道路存在着如下所述的二难局面:

  1 为了征服和扩张,甚至只是为了抵御外族,中国必须发展成为一个统一、集权和有着相对庞大人口的强国。

  2 殖民地对本土,要想达到北美对英国的那种作用,就必须是一个有较少土著人口、相对本土人口的巨大的可耕作土地。

  中国始终也没有发现一个满足上面第二条要求的土地。

  岭南的土地面积与华北相当。西域的土地与内地相当。辽东则地处苦寒。

  当张骞凿空西域的之后,河西的军垦为汉匈战争提供了重要的农业支撑。但是这种支撑仍然不足以对内地农业替代——保证汉王朝向(手)工业社会的转变。甚至,不足以长期支撑汉王朝的军事体制。

  苛求古人的设想:中国的大航海时代

  放眼大海。对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三韩和日本是一个很好的候选殖民地。在秦、汉及其之后(由于中国人口的增加)澳大利亚是一个可能的地点。

  对于上古中国人没有能够殖民三韩和日本的问题上,不能不说中国文化缺少一种海盗精神。如果非要追寻西欧实现资本主义跨越的精神或文化原因的话,最终能够找到的也就是——海盗精神。正是海盗精神使得西欧人在恰当的时间发现了北美,并且将北美与西欧用贸易连接了起来。

  当然海盗精神的缺乏完全可以追朔到地理的原因上。

  1 沿岸黑潮的存在限制了上古人出海的能力;

  2 西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力,迫使古代中国将扩张/防卫的方向设定为西北方向。而后对北方的军事胜利有刺激了后世人的野心,并因此形成了思维定势。

  中国并不缺乏在陆地上开疆扩土的勇气和野心。只是,今天我站在工业革命的基点上,以工业化为尺度,来衡量:中国传统的扩张方向是在向一个困难而与国家的工业化无益的方向上努力。

  汉代是中国兵锋最盛的时代。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时的中国的航海能力还不足以支持中国向南洋的海上冒险。

  宋代,中国的航海能力已经达到了当时世界的顶峰。然而,无论当时还是大明,都没有能够发现澳大利亚大陆。不过即使郑和的宝船发现了澳大利亚,最大的可能也只是发现澳大利亚西北部的贫瘠土地。这对于古代海上殖民的冒险是缺乏诱惑的。

  由此我联想到,一万年前,同样从东亚大陆出发的古越人。虽然,他们将自己的足迹扩展到了太平洋的几乎每一个岛屿,却并没有发现澳大利亚。不能不说,古代东方大陆的民族都同样的不幸。

  试想一下:

  如果战国中期的齐国能够殖民三韩和日本,并因而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首。或者,如果郑和的船队能够偶然的流落到澳大利亚的东南沿海。

  整个世界的历史都将因此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