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新帖(54)
风吹麦浪
在这样一个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时代,“革命”俨然是一个荒诞、癫狂的话题。整个世界,精神被物质所蹂躏,公平被效率所遮蔽,目的被手段所奴役。利益纠缠着人的肉体,也桎梏着人的精神。在实现自由中迷失自由,在追求幸福中失却幸福。生命所具有的崇高和尊严,在忙忙碌碌的人们身边掠过,如西美尔所说,人们停留在桥上,遗忘了彼岸的存在。人的感觉麻木了,满足于现代性赋予的世俗价值,理想和信念似乎只存在于遥远的中世纪孤岛。
《风吹麦浪》[1]带来一阵凄厉的寒风。一个革命的故事,一段革命者的生命体验,在灰蒙蒙的天空中描下了一抹亮丽。——尽管血腥,却让人震撼。
达尼安不是一个天生的革命者,他的志愿是成为医生。拯救爱尔兰?这样宏伟的理想一开始离他很远。
在英军的例行检查中,血气方刚的米歇尔拒绝用英语报出自己的名字,被活活打死。达尼安亲历了这一场面。伙伴们劝他留下,一同与英国殖民者斗争,达尼安拒绝了。他并没有麻木,也不是懦弱。他所看到的是有组织的英军的强大和没有组织的抵抗的弱小。也许他不愿意以卵击石,也许他需要等待或者寻找一种足以抗争的力量。
这种力量在达尼安即将离开爱尔兰时找到了。在火车站,火车工会拒绝英军和一切弹药上车。尽管站台人员和驾驶员遭到了殴打,但抵制还是取得了胜利。达尼安知道这是有组织的集体力量的胜利。
达尼安留下,参加了哥哥泰迪领导的抵抗组织。
泰迪是一个职业革命者。这个少年时离开家乡外出讨生活的爱尔兰人,若干年后回到家时已经成为抵抗组织的一名负责人。流离失所中遭受的无数磨难,使泰迪将投身革命作为改变个人命运的途径。
达尼安参加的一次军事活动中,他们打死英军若干人,并缴获若干武器弹药。英军报复,展开搜查。队员克里斯被当地富商出卖,经受不住折磨而招供。达尼安和泰迪等被捕。
泰迪受审。
英国人用钳子一个一个拔掉他十个手指甲,要他供出抵抗组织及武器藏匿地点,泰迪没有透漏一个字。“你是我见过的最坚强的人!”达尼安深受哥哥精神的激励。肉体上的巨大痛苦是增强还是削弱了泰迪的革命意志,这是一个无法把握的问题。不过,作为一个以实现个人价值为目的而参加革命的人,他肉体上的付出需要某种现实的回报。
达尼安受审
“你叫什么名字?”——我是爱尔兰共和军;
“你叫什么名字?”——我是民主主义者;
“你叫什么名字?”——从我的国家滚出去!
“枪毙他!”气急败坏的英军头目叫嚣。在敌人的枪口下,达尼安浑身发抖,呼吸急促。生命是值得留恋的,但就要这样终结了。达尼安确实感到了灭顶的恐惧,但他没有后悔。扳机扣动,没有子弹。这是敌人的恐吓。达尼安瘫倒地上。这是一次死亡体验。对达尼安来说,他算是死过一次了。革命,作为一种生命体验,达尼安已经经历了最神圣的考验。通过这次体验,达尼安完成了对个体生命的超越。
入夜,在与火车司机丹的交流中,达尼安进一步明确了超越个体的革命的前景。丹出身于工人家庭,父亲因为劳累而死,两个妹妹因为无钱治病而死。丹接受过社会主义思想,他知道,爱尔兰人所承受的灾难不仅来自英国人的暴虐,也来自地主和资本家的贪婪。因此,革命的目的不仅是要赶走英国人,关键是要颠覆整个腐朽没落的制度。除非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否则,即使打败了英国人,地主和资本家仍然会统治一切,一切努力都将白费。在丹的启发下,达尼安的革命目标明确了,不仅要将爱尔兰从英国人的铁蹄下解放出来,而且要将穷苦人民从阶级压迫中解放出来。
逃出监狱后,抵抗组织讨论处决克里斯的问题。克里斯是达尼安的好伙伴,他们长期在一个锅里吃饭,一间屋里取暖,克里斯的母亲对待达尼安像对待自己亲生儿子一样。达尼安不仅主张执行死刑,而且要求亲自执行。当达尼安举起手枪时,他脑海里一定浮现出克里斯母亲的痛苦和仇恨,但是,他知道,处决自己最好的朋友只是为了一个伟大的事业。“我希望我们这样为爱尔兰战斗是值得的”。实际上,达尼安亲自处决克里斯是在断绝自己的退路,同时也是和曾经以自我价值为核心的那个达尼安决裂,——他必须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伟大的爱尔兰解放事业。
抵抗运动取得了局部胜利,成立了爱尔兰人自己的司法机构。在一场高利贷者起诉债务人的案件中,法院作出对高利贷者不利的判决。泰迪对判决进行干涉,强行将高利贷者放走,因为他需要商人的金钱资助来购买武器。达尼安和泰迪第一次为革命理想和政治信念产生了冲突。达尼安主张维护法庭的尊严,他需要的是建立一个独立自由的世界,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世界。这样一个世界必须建立在秩序的基础上,建立在穷人拥有作为人的尊严的前提下。这时的他已经认识到,革命的目标不仅是要获得独立和自由,而且要实现公平和公正。作为一个彻底的革命者,他想到的甚至是要消灭权贵。泰迪当然也是一个坚强的革命者,但公平和公正这样的目标对他太遥远太飘渺。他的革命的对象仅仅是英国人,他的追求只是赶走英国人而不是建立一个新的有秩序的国家。对泰迪来说,革命只是一个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的途径,革命的本质只是解放自己。
泰迪的理想实现了。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不堪第一次世界大战困扰的英国人于1921年与爱尔兰临时政府签订了和平协议。爱尔兰和平军宣布休战,停止抵抗。纵歌、狂舞、鲜花、啤酒。爱尔兰人沉浸在胜利的狂欢中。
让达尼安和丹不满的是,和平条约虽然承诺爱尔兰关税和经济政策自主,但同时规定爱尔兰保持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要宣誓效忠英国。虽然南方成立了自由邦,但北方6君依然留在英国的统治下。“这是我们为之战斗的一切吗?”达尼安深深怀疑。达尼安和丹认为,革命的目的不仅是推翻英国人的暴政,而且是推翻一切暴政,使人们获得真正的民主和自由。革命的目标并不是用新的权贵取代旧的权贵,而是要推翻一切权贵。他们想到的是财产的公有,“我们所有的人拥有这个国家的一部分。”在他们看来,和平条约连革命的初始目标——实现民族独立和自治都没有实现,因此,这是对革命的背叛。他们主张,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如果我们现在停止,我们将永远得不到权利。”“我们不能停止直到完全获得自由。”
泰迪的心里还留着被拔下十个指甲的痛苦。在他看来,革命的目标就是和平,而现在的和平是死去的千万战友的生命(当然也包括他的十个指甲)换来的。如果不接受条约,来之不易的和平就可能丧失,可怕的战争随时可能来临。对泰迪来说,他已经为革命付出了应该付出的一切。现在是他收获革命成果的时候了。尽管,和平条约这样的成果还没有完全成熟,但他不愿意为完全成熟的成果再付出不确定的代价。
教堂会议上,当跋扈的主教以开除教会威胁人们接受和平条约时,达尼安坚定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平条约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和平而仅仅是给权贵和其他既得利益者提供一个苟安的机会。如果不进行彻底的革命,和平条约只意味着国内地主和资本家的暴政代替英国殖民者的暴政,穷苦人们受剥削和奴役的命运仍然没有改变。即使是教会也不值得信任。 “教会是既得利益的维护者,是权贵利益的保护者。”对于穷苦人民来说,只有唯一的出路,这也就是达尼安和丹等彻底革命者的出路——将革命进行到底。
会后,达尼安和泰迪再次发生观念冲突。泰迪指责达尼安对教会态度的倨傲态度。他认为,达尼安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不仅他的革命目标是主义的,而且实现革命目标的手段和途径也是理想主义的。在他看来,即使秉持崇高而伟大的理想,但理想的实现也应该采取策略性的手段。他承诺,我们现在只是策略性的接受和平条约,一旦我们足够强大就撕毁条约,争取真正的民族独立、民族自治和社会公平与公正。
达尼安对泰迪已经失去了信任。他明了泰迪参加革命的个人理想。他相信泰迪具有坚强的革命信念,但他信念的坚强服务于他改变个人命运的理想而不是爱尔兰人民的解放事业。他知道,和平条约尽管是一个妥协的甚至是背叛的协议,但对泰迪来说已经足够。即使是一个苟安的环境,泰迪所需要的一切已经可以实现,他为革命所付出的一切已经可以得到回报。他对泰迪说:“这个条约让你成为英国人的仆人。”在达尼安的心里,那个他的崇拜对象,那个坚强的革命者已经死了。
兄弟俩彻底决裂了。泰迪接受和平条约,接受 “招安”,加入了政府军。达尼安只有一条路可走,坚持抵抗,继续革命。
为了获得枪支,抵抗组织袭击了政府军。泰迪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恐惧。这种恐惧是在他的十个指甲健全的时候给予过英国殖民者的。泰迪感到,和平条约所带来的一切,也就是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业已实现的一切,也许会在抵抗组织的抵抗中顷刻丧失。因为,如果不制止抵抗运动,英国人将会回来。一切将恢复到革命前的状态。“我们不能再回到从前了!”为了保住已经得到的一切,泰迪愿意做任何事情。毕竟,他连十个手指甲都已经贡献了。
扫荡,搜查。
和英军的扫荡和搜查一样的场景。一样的要求妇女靠墙站着;一样歇斯底里;一样的跋扈和恐惧;……
一样的残忍——对自己的敌人,过去的兄弟。
枪战。丹被击中。达尼安被捕。
泰迪劝达尼安归顺。达尼安说:“我亲手处决了克里斯,已经断绝了自己的退路。我不会出卖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泰迪亲自执行达尼安的死刑。
达尼安再次站在枪口下。这次,持枪者不是英国人,而是他的哥哥和曾经的战友。
2006-11-12
[1]电影《风吹麦浪》,英国人肯.洛奇执导,获2006年嘎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爱尔兰人是凯尔特人的后裔,世代住在爱尔兰岛上。12世纪中叶,英国入侵爱尔兰。1801年,根据《英爱同盟条约》,爱尔兰正式并入英国版图,成为英国的第一个殖民地。爱尔兰人多次进行民族独立战争,反抗殖民者。1916年,在激进的新芬党领导下,都柏林爆发了复活节起义,争取爱尔兰独立,遭到英军武装镇压,数千名起义者牺牲。1918年,新芬党人在都柏林成立议会,组成爱尔兰共和国临时政府,并组织共和军,开展反英斗争。深受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击的英国,被迫于1921年与爱尔兰临时政府签订和约,承认爱尔兰南部26郡为自由邦,北方6郡仍留在英国。北爱尔兰留在英国违背大多数爱尔兰人的意愿,新芬党内部也产生了分岐,部分领袖和共和军战士坚决反对和约。共和军宣布自己不再属于自由邦,继续开展争取南北爱统一的斗争。电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