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市长登报承诺拒收红包因何遭遇围攻?


 书记市长登报承诺拒收红包因何遭遇围攻?

领导干部亲笔签名登报承诺“杜绝红包”,这样的廉政宣言14日出现在安徽宿州市委机关报上承诺书表示:市委领导就带头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自觉抵制在公务活动中的送红包现象;带头拒收管理对象和服务对象、管辖范围内的下属单位和个人、与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和个人的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各种节礼;带头拒绝大操大办,不以婚丧嫁娶、乔迁、生子、升学、参军等名义借机敛财等。在承诺书签名一栏,该市市委书记张曙光、市长史翔、政协主席刘晓云等34名市级领导带头签字。

领导干部签订党风廉政承诺书的现象并不鲜见,但大多是“内部要求”、“内部运作”。设若按照宿州市官方的回应:之所以创新形式,“是要表达市委市政府的决心,也让市民看到我们的态度。”理应获得网友的力挺和公众的称赞,然而结果却并不尽然。

书记、市长登报承诺“杜绝红包”的消息发出以后,即刻在网络上引发了强大的议论声潮。不少网民认为,“拒收红包”应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有必要如此大张旗鼓地“宣誓”吗?登报承诺“拒收红包”就能保证廉洁了吗?甚至还有人举例说,比如河南省三任交通厅厅长的“前腐后继”,第一任厅长曾锦城曾以血书表白“绝不收人家一分钱”;第二任厅长张昆桐高喊“让廉政在全省高速公路上延伸”;第三任厅长石发亮提出“一个‘廉’字值千金”。都是说得比唱得好听,可结果怎样

针对网民惊诧、调侃和质疑,《南方都市报》发表评论认为,宿州此举“并非为了向民众表达决心,而主要是向上级领导和中央表达态度。”因为在“苍蝇老虎都要打”重压之下,地方官员既要收敛自己公款消费的行为,也要在态度上表现出廉洁公正的姿态,而至于网民的态度也就无足轻重了。

也许是看了太多太多“台上讲廉政、台下收红包”的贪腐案例,也许是缘于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公众往死里认为这是反腐倡廉的形式主义甚至质疑又一次的作秀,并非没有道理。诚如博友所言,象上看,这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大成果。但从本质上看,这似乎又让人觉得实在是多此一举,甚至还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

如同公民必须守法的道理一样,不收红包”是保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最起码的底线。底线的问题还用得着如此高调的承诺吗?设若登报承诺不收红包也算是一种廉政建设创新的话,那么还用得着中央三番五次地派遣巡视组和“打老虎、拍苍蝇”吗?

官员应该拒收红包是基本的政治常识。把登报承诺“杜绝红包”说成是一种“廉政建设创新”,也显然不能摆脱自我标榜的嫌疑。但在当前人际关系趋于庸俗化、金钱化和利益化的现实语境下,只是一味地批判而看不到登报承诺“杜绝红包”的积极意义,似乎也有点理性不足、片面极端。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会导致腐败,这是毋庸置疑的真理。登报承诺“杜绝红包”至少向社会释放了两种信号:一是告诉所有官员和公民遇到事情必须要按照规矩来;二是号召社会各界都要加强加大对领导干部行为的监督力度既然宿州市的领导集体有这种“君子一言”的自信和勇气我们为何就不能相信其也会有“驷马难追”行动和壮举呢?

闻其言而后观其行。给登报承诺“杜绝红包”一点掌声,或许就会换来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李吉明写于2013年11月17日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