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梦”,需要更好地融入世界
3月17日,中国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在将近25分钟的讲话中,曾9次提及“中国梦”,有关“中国梦”的论述更是一度被掌声打断。“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中,也特别提到“中国梦”理念。他表示,中国拥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要实现已确定的奋斗目标,必须付出持续的艰辛努力。
细读习近平的讲话,笔者对“中国梦”的理解,就是指中国人的共同理想,中国人共同的奋斗目标,最终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中国梦”提法的最大亮点在于:
一是“中国梦”将中国社会的共同理想,用更加形象化、通俗化的词汇表达出来,群众更加喜闻乐见。“中国梦”虽然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但传递出来的是一份温柔的真实感,让民众感到更加亲切、贴切,便于民众听得进、记得住,因此更能激发全社会积极向上的力量。而此前官方表述的标准化共同理想,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这种表述方式明显抽象化,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感觉离得有点遥远。
二是对“中国梦”的解释,体现出对个体的尊重。习近平指出“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和“中国梦”相比,美国自1776年建国以来,为了让世世代代的美国人深信不疑“美国梦”,一直激励着世界各地的青年人来到这片土地上创造自己的价值,美国也因此成为全球第一强国。
美国成功的秘诀,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归功于对个体的尊重。美国是个崇尚个人主义和个人自由的国家,但他们强调的个人主义,并不排斥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如此个人奋斗的结果,首先是惠及家庭,进而惠及社会。也就是说,如果每个人都能尽力做好自己份内的事,这个社会就会进步得更快,更健康。
而中国长期以来更加强调“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概念,而不太注重保护“个人利益”,甚至毫可无操作性地鼓励人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如今,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希望让所有中国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就集中体现出“中国梦”既是国家的,也是个体的;既是历史的使命,同时又是现实的理想。
此外,同时身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提出“中国梦”,也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使命,体现出一种时代的担当,目的是为了更加有利于激励社会细胞朝中央制定的目标和方向前进,通过个体努力来实现这个伟大的使命,将个体理想和奋斗放在了从未有过的重要位置。
三是“中国梦”没有意识形态色彩,超越了社会制度界限,有利于社会主义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大家庭。仅从近现代历史看,中国社会的共同理想一直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从孙中山的“驱逐鞑奴,恢复中华”,到各民族携手共同“走向共和”;从推翻“三座大山”后的闭关锁国,到重新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等。中间就走过去多弯路,付出过惨重的代价,甚至如“解放全人类”之类的共同理想,现在看起来实在是“好傻好天真”了。
造成某些超越实际的共同理想出炉,和此前过于强调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中国梦”因为没有意识形态痕迹,超越意识形态束缚,就能更好地促进中国融入世界,真正成为世界大家庭中有尊严的一员,通过和世界各国的融合,实现“强国梦”,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知道,目前中国既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新兴大国,和世界的交流从未有现在这么密切。这两种角色要求中国必须做“负责任的大国”。那么,一方面就需要让世界了解,中国只是希望和平发展和崛起,让中国人生活得更有尊严,绝无做“超级大国”;另一方面,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还要始终忠于自己丰富的文化积淀,不能失去“自我”。
通过宣传毫无意识形态色彩的“大国梦”,消除一些国家对中国发展产生的戒心。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发展壮大,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而不是什么威胁。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
实现不含意识形态色彩的“大国梦”,要求我们全方位同各个国家和地区尽快找到“利益汇合点”;通过发展,和各国和地区逐步构建“利益共同体”,为中国赢得有利于发展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