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经费”,咋成一本糊涂账?
3月24日,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主办以“三公浪费的治理”为主题的沙龙,来自全国多地的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专家估计,近年来,全国三公消费总额突破了9000亿元,相当于2012年全年财政收入的10%。(3月26日《中国新闻网》)
看到这些数据,很多人都会痛心疾首,认为这9000亿完全可以让全国穷孩子都能免费上学且都有午饭;如果用于补贴医疗,全国人民免费医疗指日可待,人们甚至认为中国“三公消费”愈演愈烈,也就显示腐败越来越严重。
其实,有关“三公消费”9000亿的提法,并非最新社会猜测。笔者博客中一篇题为《乡干部吃掉政府办公楼,拷问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的文章,最早发表于2006年5月,其中就有一段是谈“三公消费”的:“2006年3月6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2005年,我国公交车消费、公款吃喝、公款旅游三项加起来就高达6000亿元,占国家财政收入的20%,相当于全民义务教育投入的5倍。有全国人大代表甚至说2004年仅该三项费用合计,已经超过了9000亿元,是当年全国财政收入26396.47亿元(不含债务收入)的三成多。”
八年过去后,财政收入翻了两番还多,人民币至少贬值一半,如果这两个9000亿都是真实的,哪怕那较少的6000亿是真实的,也可说明“三公消费”在这几年已经得到了一定的遏制。
即使有进步,但有关部门对此还是一本糊涂账。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认为,9000亿三公消费,这个数据没有可靠的出处,准确性和真实性都有待确认。
刘尚希否定9000亿准确性和真实性的背后,应该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实际消费数远小于9000亿,另一种可能就是实际消费数远大于9000亿。当然,刘尚希随后又断言“三公经费”没有9000亿这么多,理由是近两年预算中“三公经费”已逐年下降,但却没有给出具体的数据。
按理说,“三公消费”深受社会关切,又不涉及国家机密,应该属于“政务公开”的一项基本内容,而且信息化条件下也是非常容易做到。可令人遗憾的是,无论社会对此有怎样的猜测,有关部门却坚持“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这其中或许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有关部门确实轻视民意,无视民众关切;另一方面就是“三公消费”实际数字过于庞大,一旦公布将有损于政府形象,有损于执政党形象。
而令笔者无法理解的是,刘尚希还强调“‘三公经费’绝非越少越好,更多应该强调‘适度’。所谓‘适度’,首先是看有没有严格执行预算。”
言下之意,“三公消费”9000亿并不是关键,关键是这9000亿是否有预算,如果有预算,即使再多都没问题。我更不理解“三公消费”消费多少才算“适度”?如果9000亿多了,难道3000亿就少了,就不“适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