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买下全球”?


乐居周刊  刘长杰

为了解中国文化而学习中文,为寻找商业机会而学习中文,为远赴中国工作而学习中文……现在又多了一个口号,为把房子卖给中国人而学习中文。

事实上,全世界房屋闲置率居高不下的国家,当下都在努力学习并应用中文。比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葡萄牙、冰岛等等。

有些外国的开发商已经学会用中文做广告。在地中海度假胜地帕福斯,这个塞浦路斯西南海岸的美丽海滨城市,不但把一年一度嘉年华今年的主题定为中国,而且当地一家房地产开发商还把用中文写就的广告牌立在了机场。

有些外国的房屋中介已经学会用中文卖房。在澳大利亚,一个在疯狂的中国购房客身上赚到暴利的房屋中介说:“中国人又买了,又买了,这已经成为公司老板最喜欢听到的话。”她甚至还从中国学会了一个地产流行词——刚需。

有些开发商甚至不愿坐等中国购房客上门,他们带着成捆的楼书,直接飞到中国来叫卖。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春季房展会上,来自海外的国际参展项目,其数量已经超过国内项目。以北京为例,在为期四天的“2013年北京春季房地产展示交易会”上,共有国内外项目500多个参展,其中国际项目有300多个,主要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塞浦路斯、冰岛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这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勾连而成的版图,构成国人海外购房图。在这幅地图中,越是空置房屋数量巨大的国家,越能受到国人的青睐。因为有底特律这样的空城,有300多万套空置房,有旅游胜地帕福斯,所以美国、西班牙、塞浦路斯就成为中国人海外购房地图上的三个重要国家。

最近几年,许多研究机构都发布年度海外置业报告。虽然至今我们仍然无法确知到底有多少中国人赴海外成功置业,但大体上,这些研究结果均指向了一个惊人的数据:在接受调查的中国富人中,70%有购买境外房产的想法,其中51%的富豪购买境外房产是出于子女教育考虑。

而在一份针对普通人的调查问卷中,有19.6%的被调查者表示正考虑购买海外房产。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后,除了中国,全球房价应声而落。有的国家房价复苏迟缓,楼市至今没有摆脱寒冬之态。在海外房价持续低迷、中外房价不断接近的情况下,对于财富不断增长的中国富人来说,海外购房犹如探囊取物。这一点,从加拿大出租车司机“房价都是被你们中国人炒起来”的抱怨声中,以及各国售楼员“中国人提着一整箱的现金,当场就买下一栋别墅”的惊呼声中,可见一斑。

事实上,这几年也有很多普通人实现了海外置业梦。尤其是身边的朋友,偶尔就有一位和大家做类似的告别:我移民了,早前已经在某某国置下了房产,现在只等入籍,特此通报,感谢诸位在旧日时光里对我的关照。

《乐居周刊》本期封面报道,记录的就是几个普通人的海外置业故事。他们远涉重洋海外购房的各种理由,购进房产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尽管让他们自己终生难忘,但对于浩浩荡荡的中国海外置业大军来说,这些苦涩的经历不过是国人这一段财富追求史上的一个小小注脚而已。而且,不论基于何种理由,我们都把这些海外置业的动因,归结为对不动产财富的追求。

过去10年,是中国房地产业快速成长的10年,是购房者讲述财富增长故事的10年,也是这一行业被反复调控的10年。尤其是最近5年来,从2008年限制住宅面积开始,直到2013年国五条出炉,期间有几十项调控政策被陆续推出。从限大到限价,从限贷到限购,政策一次比一次凌厉,一次比一次紧固。这直接导致整个房地产行业降温,加之国内投资渠道日趋狭窄、海外地产价格普降、人民币不断升值……这让很多投资者将目光从国内转向海外。

在这个将目光转向海外房地产市场的投资群体中,既有购房者,也包括开发商。如果说去年以前,坐在售楼处沙发上翘首盼望中国购房客到来的,还都是些外国人的话,那么从今年开始,很多新房或者期房的开发商,已经成了中国人。

统计显示,2012年以来,包括碧桂园、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万科、绿地、万通、金地等十余家大型房企,已经在海外有房地产开发项目或确定投资计划,投资规模已达上百亿美元,投资地遍及马来西亚,美国、澳大利亚、韩国、俄罗斯、香港等。

“既然不允许我投资国内楼市,那我就去海外置业。”最近一段时间,在飞往新加坡的飞机中,很多都是前往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的国内购房客。他们不是为新加坡的美景而来,而是为新山柔佛海峡北岸上的碧桂园金海湾项目而来。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了中国飞往韩国济州岛的飞机上。

“碧桂园金海湾的项目是期房,但国内购房者的投资热情像是回到了2008年之前的国内楼市,大家去了就是抢,就像买白菜一样买房。”投资者徐宁称,到济州岛也是一样,大家青睐的是绿地集团投资9亿美元兴建的一个健康医疗城项目。

不久前,王石在出席一个商界会议时表示,很多万科的客户将移民海外,其中30%选择北美为目的地,因此万科会跟随这些客户进军北美,把房地产业务扩展到加拿大及美国。事实上,除了北美洲,万科还把开发的触角伸向了广袤的俄罗斯。

就像无法确知到底有多少国人海外置业成功一样,我们也无法统计清楚到底有多少资本已经远赴海外进行房地产开发,转而卖给中国人。我们只知道中国人“购买世界“的力量是惊人的。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对矿产资源、能源、豪华汽车、贵金属、艺术品的抢购上,更体现在对房地产的渴望中。

据美国国家房地产经纪人协会公布的数据,2012年中国购房者在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全年购买力为90亿美元,购买量仅次于加拿大人。而澳大利亚外国投资评估委员会公布的数据表明,澳2012年共审批房地产业申请10118件,为2008年的两倍,其中,住宅投资价值197亿美元,排名前两位的是美国和中国;尤其在悉尼,新开发项目15%的房子,被在国内深受限购困扰的中国大陆投资者买走。

谁都不能轻视投资的力量。这也让我们确信,那些异国他乡越来越多的房地产项目的中文广告,其文字将不再是中文译作,而是中国老板在开发现场的一挥而就。

到美洲去,到欧洲去,到大洋洲去,到非洲去,也要到东亚和西亚去……有人惊呼,中国人要“买下全球”了。不过,很快就有人提醒疯狂的中国投资客,莫忘日本人当年惨痛的教训。

上世纪80年代,富起来的日本人也曾大胆放言要“买下美国”,他们买下了洛杉矶闹市区几乎一半的房地产,买下了纽约的帝国大厦和花旗银行大厦,买下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买下了凡高的著名画作《向日葵》,还包办了夏威夷96%以上的外国投资。最夸张时,美国被形容为“正在变成日本的第四十一个县”。

  然而,这一切的辉煌都以惨淡的结局收尾。人们因此大声疾呼,投资海外有风险,千万别跳进人家挖好的大坑,重演日本的历史。

我们注意到,与当年日本人的自大和傲慢不同,中国人投资世界,与资本的逐利性紧密相连,而与“买下全球”的妄想无关。

经济学有一个“洼地效应”理论,说的是资金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也会向交易成本低、利润率高的地方集中。资本的流动,有其自身的价值取向和内在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企业和个人资本流向海外,源自“利润洼地”对资本形成的牵引力,我们对此既不必过分担忧,又无须指手划脚。我们反而应该对中国的整体投资环境予以检视和调整,以争取把更多的内资留在国内,才是上策。

事实上,除了利益驱动,洼地效应还包含着更多的、更广泛的、更丰富的内容,比如更理想的制度、健全的法律、良好的社会秩序、优良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等等。这种“环境洼地”形成的竞争优势,对包括资本在内的各类生产要素都将形成更强更大的吸引力。

“环境洼地”的叠加效应,让我们在研究国人海外置业的时候,有了更为宽阔的视野和更加深入的思考:除了投资是否安全、是否值得,我们是否考虑过国人对社会整体环境日益增长的心理诉求,比如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教育,完善的社保体系,高效的医疗系统,安心的养老机构,良好的人文环境,等等。如果这些要素持续得不到改善,甚至恶化,那我们凭什么把同胞留在这片土地上?就因为“她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吗?

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今天,这个权利显得愈发庄严、神圣。现在,让我们开卷,和那些海外置业的人一起,去看看他们梦中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