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学校的团体咨询活动中,我问这些初中生们:”你们有了快乐的事情,怎么处理呢?”孩子大部分说和好朋友分享。我又接着问:“你们心里有了委屈时,怎么办?”孩子们大部分说要放在心里。在我引导了半天之后,才有一部分孩子说:“找个人说!”然而这个人多半不是他们的父母。当我提议可以跟父母说的时候,孩子用近乎无奈的语调说:“跟他们说也没用!”
在爱家教育沙龙活动的时候,很多父母在抱怨孩子和自己心距离很远,很多话宁愿和别人说,都不和自己说。自己想了解孩子都不知道从那里下手。
其实孩子不是不愿意跟父母说,而是感觉父母无法理解自己,甚至说了还会被责骂,时间久了,孩子也就不想说了。
沟通就像打球一样,一个发球一个接球。说话的人发了一个球,听话的人接住了,接好了,才能一来一往聊起来。人家说话的人发了一个乒乓球,听话的人回敬了一个篮球,这话还怎么说下去?
父母和孩子沟通不下去,往往是因为父母这个听话的人,没有听懂孩子说了些什么。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人告诉过我们如何正确的处理我们的负面情绪,所以,我们错误的认为失望与恐惧的心情是不应该的,当孩子跟我们诉说的时候,我们很迷茫,不知道如何做,所以我们就扮演了我们惯常使用的7种无效角色:
无效角色1:指挥者
这类父母喜欢完全掌控所有的事件,并且企图去扭转一切负向的情景。面对哭泣的孩子,他们会自然的警告说:“不准哭,再哭就-------”
面对挫折,悲伤的孩子,他们常使用命令,指挥和威胁等工具,以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
最常见的语句是:
这是你对父母的态度吗?
我警告过你多少次了,不许打游戏!
如果你再被老师批,我就把你赶出去。
电话不要讲那么久,不然,我把电话停了!
无效角色2:说教者
这类型的父母是一个“应该主义者”,在与孩子的交谈中时常会在无意间流露出“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
最常见的语句是:
你都上五年级了,应该懂事了。
你是大哥,不应该为了一点小事和弟弟争的面红耳赤。
你是哥哥,应该让着弟弟妹妹。
你不应该这样,这样做是不对的。
无效角色3:万能者
这类型的父母会表现出一副无所布置,无所不晓的态度,很喜欢替别人解决问题。喜欢向孩子炫耀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而采取的沟通方式通常是:说教,忠告,训诫。他们的目的是要孩子了解他们的优越地位。
最常见的语句是:
看吧!我说的没错吧!
用用你的大脑,好好想想吧!
想当年,我在你这个年纪就------
无效角色4:审判者
这类父母甚至不经审判就已宣告孩子有罪,其目的是想证明自己永远是对的,而错的永远是孩子。
最常见的语句是:
成绩这么差,一定是你不用功!
不要再说了,照我说的去做,没有错!
一定是你先动手打人的!
无效角色5:批评者
这类父母就像审判者,说教者,万能者一样,最喜欢以严格的标准来挑剔孩子的行为,并且用嘲笑、讽刺、诽谤和开玩笑的方式来压抑孩子的欲望。
最常见的语句是:
你以为你长大了吗?翅膀硬了,想飞啊?
你以为你是谁啊?迈克杰克逊?
天啊!这是我儿子吗?
无效角色6心理分析者
这类型的父母如同一位心理学家般的发觉,分析,诊断孩子的种种问题,并且将问题的原因推在孩子身上。
最常见的语句是:
问题在于你自己缺乏信心-------
为什么你会选择这么落伍的方法呢?
我想你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
我觉得你又在胡思乱想了。
无效角色7:安慰者
这类型的父母会以过于简单的方式处理孩子的情绪,以避免自己卷入其中,如轻拍孩子的背,草率的安抚等,而在困难重重时,却伪装成一切都没有问题。
常见的语句是:
放心啦!不会有事的。
别担心,天塌下来有高个儿顶着呢。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何必这么在意呢?
这是上天给你的考验,加油吧!
这七种父母角色,之所以被称为无效角色,是因为他们会在亲子关系互动中,反复的指出所有出现的问题都来源于孩子,这样的言行不但无法疏解孩子的负向情绪,反而增加了孩子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