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逸枫:下半年全国房地产调控走势预判


谢逸枫:下半年全国房地产调控走势预判
 
   观点专栏 文/谢逸枫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一段时间以来,市场高度关注这个会议会传出什么样的信息,中央对下半年的经济工作会这么定调。现在会议开了,信息也传出来了。很多人首先看到的是,会议提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而我们知道,关于楼市调控,我们之前常常听到的是:“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房价合理回归”等等。 自从2003年中央把房地产作为国民支柱产业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发布与房地产直接相关的宏观政策达到43次。2005年3月, 国务院出台八点意见稳定房价,房价调控大幕开启,包括高度重视稳定住房价格,将稳定房价提高到政治高度,建立政府负责制等等。 2006年5月,国六条出台,又一轮措施出手。2010年1月,国务院出台"国十一条",其中包括:严格二套房贷款管理、首付不得低于40%、加大房地产贷款窗口指导等等举措。2011年1月又公布新的“国八条”,把二套房贷首付比例提至60%,贷款利率提至基准利率的1.1倍。再后来是我们耳熟能详的2013年2月20日“新国五条”。
 
   房价的不断上涨,也使得市场对不断加码的楼市调控政策的效果产生了质疑。近日有媒体统计,从2003年至今的10年时间里,管理层出台房地产相关的宏观政策达43次,房价也随之上涨超10倍。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持续,不同城市间房地产市场分化加剧。未来房地产调控更应该“分而治之”,房价涨幅较高的重点区域严格实行调控各项措施,而对于大部分已经较为平稳的市场,则适当采取去行政化的手段调控。事实上,由于楼市在不同城市之间出现分化,因此再采用“一刀切”的全国统一调控政策就很难奏效。调控政策应该根据不同地区情况,相应做出更有针对性更精准的调整。随着第二季度经济滑至7.5%,“稳增长”政策开始陆续铺开。扩大铁路建设计划、减免小微企业税负等措施陆续出台,与国民经济紧密相关的房地产调控似乎也不再如过去那样严厉。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年中经济工作会议称,将要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诸如“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等措辞未被提及。这可能预示着,决策层开始重视地产投资对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
 
   上半年“国五条”试图压制火热的房地产市场,但是并没有取得明显效果,反倒催生了需求的提前井喷。二季度GDP增速以及各项宏观经济指标继续恶化,税收增速放缓抑制财政刺激空间,地方政府债务负担隐隐作痛,房地产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在短期提振经济的工具之一。房地产企业眼下资金充裕且融资渠道有望进一步疏通,但是需要警惕区域分化的趋势,并适当控制三四线城市住宅库存。在各项经济数据普遍下滑、宏观调控政策乏力的2013年上半年,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20.3%,增速比上年同期高3.9个百分点,是少有的大幅改善的指标。如果下半年房地产投资能稳中有进,对于“稳增长”是意义重大。近期来看,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不会有大方向的改变,但已经开始显示出一些更为积极的微调迹象,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也有望创出新高。6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棚户区改造,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棚户区改造的信贷和发债支持。紧接着在7月11日,由国开行协调、国开证券任主承销的18亿“13岳阳城投债”就正式发行,募集资金用于棚户区改造。从政策发布到落实仅间隔半个月,显示房地产领域资金供需两旺。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年中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诸如“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等措辞这次均未被提及。
 
   政治局会议提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没有提及调控,而政治局会议去年对今年一季度以及全年提出的要求是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住房保障工作,两相对比,这次的表态可能表达了高层对房地产市场一个新的态度。查阅新一届领导人执政以来的历次政治局会议及其常务会议,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是新一届领导人对于房地产业首次正面的表态,从客观上支持了房地产行业国民经济支柱地位。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离不开稳增长,稳增长是基础,宏观经济的稳增长离不开房地产,房地产是主力。面对宏观经济下滑的现状,房地产调控的政策底已成,年内紧缩性调控政策出台的几率极低。上半年“新国五条”及其细则对于房地产调控上的效果相对有限,以及过往房价"越调越高"的现状,表明以行政化干预为核心的房地产调控手段其边际效力与效率在不断下降。结合新一届领导人"简政放权"、"改革开放"等市场化执政理念,使得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房地产调控上新型的市场化改革来替代过往的“一刀切”式的行政化干预。建立在市场化改革之上的房地产行业长效发展机制,有望给房地产行业带来制度改革的红利。
 
   只是要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这是几年以来首次强调保持合理投资增长,也说明房地产调控去行政化成为了定局,调控要回归市场,依靠市场的力量。之前的行政化措施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控制消费,比如不允许买二套房这样的政策,第二是控制房地产市场的融资,其实这项政策收到的效果并不大,因为很多房地产公司到海外上市,或通过信托等影子银行也获得了其他渠道的融资。房地产市场再融资重启这个消息传出之后,政策层放出一个新的信息,提出要建立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长效机制应该就是市场化的解决方法,或者更直接的来说,就是房产税。现在是由发改委、住建部和财政部多方一起来解决,设立新的方案,很可能要出台房产税。而且只有完善房产税与出来之后,才是一个真正的市场化长效机制。新一届领导人不止一次地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未来内需释放的核心,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新型城镇化、消费升级以及房地产业三者构成了内需释放的铁三角,新型城镇化带来人口聚集,房地产业配套人口聚集,人口聚集实现消费升级,最终促进以内需为核心的经济发展。2012 年末全国城镇化率约52.6%,未来还有20 个百分点以上的空间,伴随而行的房地产业亦有20 年的发展空间。

   中央政治局会议并未提及房地产调控。而在去年年底的会议上,针对房地产调控还使用了“加强”的字眼。在热点城市高价地频出,房价上涨动力充足的情况下,高层对房地产调控的态度,似乎让人捉摸不透。据统计,在本届政府召开的18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仅有两次提及“房地产调控”。其余与房地产有关的表态甚少,且多涉及保障房,较少提及商品房市场。,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房地产市场恐不会遭遇更严厉的政策压制。但与此同时,尽管本届政策在多个领域强调市场化发展方向,但热点城市的过热信号却决定了,行政化手段恐难以在短期内退出。从下半年来看,维持市场稳定将是政策的主要目标。“新国五条”出台后的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个“先抑后扬”的走势。如今不过5个月,房价曲线已连续攀升至历史高点,局部市场甚至出现过热现象。与此同时,从6月下旬以来,一线城市频繁出现高价地。7月,北京夏家胡同地块和孙河地块先后拍出4.2万/平方米和4.4万/平方米的单价,连续刷新全国单价“地王”纪录。而在房屋租赁市场,相关机构数据显示,北京房屋租金已连续52个月上涨,上海的租金也已连续上涨37个月。无论房屋买卖市场还是租赁市场,成交量虽有波动,但价格持续攀升。

   按照以往的逻辑,房价和地价连续大涨之后,必然会导致新一轮调控政策的出台。但自从本届政府正式就任以来,对房地产调控的态度却始终令人捉摸不透。据统计,从3月18日至今共召开了18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其中仅在3月27日和6月26日的会议中,提到了“房地产调控”的字眼,其余的会议均未提及调控。具体来看,3月27日的会议提到了“要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快建立房地产稳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说法。6月26日的会议则表示,“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在其余的会议中,对保障房建设等内容有所涉及,却未专门针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表态。而在高层领导近期的调研中,也曾提及土地制度等层面,而非房地产市场。作为对下半年经济形势定调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房地产的表态是“促进房地产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同样未涉及房地产调控。而在去年年底的政治局会议上,对房地产的说法为“要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住房保障工作”。短短半年间,政策口径已有很大不同。

   梳理历次楼市调控不难发现,房价始终无法走出“越调越涨”的怪圈,因此,高层避谈调控,或是在反思以行政手段为主导的调控思路。新一届政府就任以来,在多个领域强调了市场化、规范化的思路,这与以往的调控路径不同。此前高层曾召集房地产行业相关人士进行座谈,征询应对市场变化的策略。从决策部门的态度来看,反思调控的意图十分明显。探讨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变化,还需站在宏观经济的大背景下。近期公布的半年度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国民经济恐难以继续维持高增速。同期发布的房地产数据则显示,房地产市场量价齐升局面凸显,部分区域房价涨幅甚至亮起红灯。在决策层面前,保增长和控房价的矛盾又一次凸显。前者需要市场化改革得以推进,而后者仍需在一段时间内依靠行政之手。市场化的调控手段仍将是楼市政策的趋势,这主要表现为长效机制的建设。随着数家涉房上市企业停牌“筹划重大事项”,冻结多年的房地产企业A股上市、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政策,有可能取得实质性破冰。知情人士近期还透露,由发改委牵头,住建部、国土部等相关部委正在参与制定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其中包括房产税试点、保障房建设、公积金贷款等多个层面。在楼市调控政策“维稳”的同时,这些长效机制可能借机加速落地。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把钱用在刀刃上。”中央重申稳健的货币政策,盘活存量,优化增量。预计在经历了上半年政府面对“钱荒”而不救市之后,下半年流动性预期仍然偏紧。房企拿地也将趋于理性,资金相对稳定的大型房企布局重回一线城市,降低开发风险。在“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求下,中央将推进结构性减税,加强政府支出,实现稳增长,保就业。另外,从中央到乡镇五级政府债务,即将迎来全面审计。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或为财税体制改革做准备。房产税等可持续的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的建立正在稳步推进。“积极释放有效需求,推动居民消费升级,保持合理投资增长,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相比2012年12月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住房保障”,此次会议对房地产市场的定调转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未提调控,传达中央态度上的转变。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预计下半年政策面调控强度趋缓,由堵转疏为趋势,合理住房需求仍将得到支持。但是,为保持政策稳定性与延续性,并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现行“限购”、“限贷”等调控政策退出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下,下半年全国及地方将进一步推动土地制度以及户籍改革进程,促进农业人口市民化,长期来看,有助于带动房地产市场需求提升。与此同时,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与铁路建设计划也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重大潜力。由于近期包括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及中央政治局会议均未重提“房地产调控”,引发市场政策可能放松的猜测。2013年8月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最新表示,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房地产调控各项政策。新华网周一稍晚报导引述徐绍史的话并称,要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推进力度,同时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开工建设,支持居民家庭首套自住购房需求。当前国内经济运行中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动力偏弱,化解产能过剩形势严峻,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财政金融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与此同时,夺取全年粮食丰收还面临不少风险挑战,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内需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个方面,其中消费需求中,要注意关注和培育信息消费和服务消费两个重点。投资需求方面,要继续发挥好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保持合理的投资增长。要保证有限的政府投资投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主要包括“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明确的重点建设任务,棚户区改造及市政配套基础设施等。同时,支持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扩大市场准入。扩大内需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加强总体规划、统筹谋划,抓紧修改完善城镇化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徐绍史并表示,未来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同时,稳定价格总水平,加强重要商品的产供销衔接,及时做好储备吞吐和进出口调节,切实降低流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