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稳健复苏中尚有隐忧


  美国经济稳健复苏中尚有隐忧

  ——“实话世经”系列之三十

  2013年7月31日晚,美国首次公布了使用新统计方法后的经济数据。2013年第二季度,美国实际GDP季环比增长年率为1.7%,大幅高于市场之前1%的预估中值,但市场整体反映偏冷,因为从季环比增速的计算方法看,第二季度增速超预期的根源在于前期基数被大幅下调,美联储也发布了FOMC会议声明,将对美国经济表现的评价从“温和(moderate)”小幅降至“缓慢(modest)”,使得市场看淡美国经济和QE退出的气氛进一步趋浓。

  笔者以为,尽管在前期市场后知后觉、进而强烈看多美国经济和美元汇率的背景下,预期适度降温、并提升风险意识实属理性之举,但值得强调是,个别季度经济增长率的绝对数值、预期对比和震荡变化并不具有太大的趋势意义,把握美国经济大趋势和新变化,需要充分理解美国经济增长的结构信息以及本次统计方法更新带来的深层影响。有鉴于此,笔者细致解剖了1947年第一季度至2013年第二季度美国经济的结构数据,并将修正后与修正前的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非常有力:一方面,整体看,美国经济稳健复苏的态势依旧值得充分肯定;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增长尚未达到繁荣的量级,一些潜在风险也在隐约闪现,再崛起尚在路上、复苏任务远未完成。

  具体来看,让人对美国经济复苏基础稳固、大势依旧进一步充满信心的分析结果有三:其一,修正后数据整体优于修正前数据。应用新的统计方法后,1947年第一季度至2013年第一季度的264个季度,美国名义GDP季度年率规模和实际GDP季度年率规模分别年均上修了3.1%和10.91%,季度经济规模数据的上修幅度甚至还大于1929-2012年年度经济规模数据2.78%和10.47%的上修幅度。此外,从经济增速比较看,1947年第一季度至2013年第一季度,修正后的美国经济季环比增长年率的历史均值为3.28%,较修正前提升了0.055个百分点;新世纪以来和2008年危机以来美国经济季环比增长年率的均值则为1.82%和0.83%,分别较修正前提升了0.105和0.222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普遍上修,且随时序渐近、上修幅度逐渐增大的态势表明,美国经济的增长表现要优于此前预期。凭借着危机期间持续的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美国不仅避免了增长速度的过度下滑,也为全要素成产率的维持和提升奠定了基础。

  其二,美国经济被忽略已久的稳定增长动力终于被再发现。本次应用的新GDP统计方法包含诸多内容,其中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是将研发、版权等知识产权纳入统计,具体归类在GDP统计投资类目固定投资项下非住宅投资的子类。笔者将这一子类的规模、增速和GDP增长贡献进行了测算,结果充分显示了知识产权纳入统计的重要性。从规模看,2012年第二季度,知识产权投资规模年化值为6265亿美元,按照IMF2012年对各国名义GDP的统计,这相当于少算了一个瑞士的GDP总量。在把知识产权纳入后,美国GDP构成中,投资占比从14.35%上升至16.13%,消费占比从70.86%下降至68.32%。从增速看,1947年以来知识产权投资的历史平均增速为6.75%,知识产权项下三个子项软件、研发(除软件)和娱乐版权的历史增速分别为17.73%、5.97%和4.02%,增速都高于美国经济主引擎消费3.41%的历史增速。危机以来,知识产权投资依旧实现了2.37%的季均增长,增速还是高于消费季均的1.12%。从贡献看,1947年以来,知识产权为美国实际GDP增长季均贡献0.14个百分点,高于住宅、库存变化和净出口季均0.11、0.08和-0.1个百分点的贡献。危机以来,美国实际GDP季均增长0.83%,其中知识产权投资就提供了0.088个百分点的贡献。由此可见,数据修正前,美国经济统计忽略了规模较大、增长稳定、贡献良多的一个部分。这个部分的再发现,势必将优化美国经济的全局数据表现,提升美国经济的复苏信心。

  其三,美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依旧较为强劲。从短期看,2012年第四季度至2013年第二季度,美国实际GDP季环比增长年率0.1%、1.1%和1.7%的绝对数值的确显得较为乏力,均低于新世纪以来1.82%的季均增速。但值得强调的是,美国经济复苏真实力度和可持续性的核心决定要素是增长的内生动力。笔者在季度增长率中剔除了库存变化、贸易和政府支出三大非内生和波动性要素的影响,结果显示,这三个季度,美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分别为2.77%、1.32%和2.15%,不仅明显优于实际GDP增长率所显示的水平,而且有两个季度高于新世纪以来内生动力季均的1.64%,并整体接近历史以来2.7%的平均水平。从结构看,2012年第四季度和2013年第一季度美国增长数据表现乏力,是由于政府支出分别造成了1.31和0.82个百分点的增长拖累;2013年第二季度,如果不是进口对增长造成了1.51个百分点的大幅拖累,可能增长数据还会更好看一些。

  当然,数据分析不可能只有亮点而没有黯淡之处。在美国经济整体复苏真实性和可持续性值得称道的同时,也必须指出,数据还显示了四重隐忧:首先,美国经济增长的波动风险可能别些许低估。根据笔者的测算,尽管1947年以来,修正后的美国季度实际GDP季环比增长年率的标准差为3.99%,低于修正前的4.06%;但值得注意的是,新世纪以来和危机以来,修正后的美国季度实际GDP季环比增长年率的标准差分别为2.67%和3.26%,均高于修正前的2.64%和3.18%,表明近年来美国经济增长稳定性可能略微弱于之前的预期。

  其次,股市繁荣带来的财富效应可能正在渐次缩小。2013年以来,美国道琼斯、纳斯达克和标普500指数分别上涨了18.28%、20.1%和18.2%,但第二季度,美国消费增长率仅为1.8%,不仅低于第一季度的2.3%,还低于新世纪以来2.25%的均速。从历史来看,1947年以来美国季度增长均速为3.28%,消费提供了2.09个百分点的季均贡献,是无可置疑的核心引擎,但受财富效应减小、消费信心回落的影响,第二季度增速放缓的消费金为增长提供了1.22个百分点的贡献,小于第一季度的1.54和新世纪以来季均的1.5个百分点。

  再次,内生增长动力绝对水平的中枢稍有下降。尽管内生增长动力始终强于增长率表现一直是美国经济复苏的大亮点,但也必须指出,这一亮点也并不是全无可担忧之处。2012年第二季度至2013年第二季度,内生动力的均值为1.95%,而这五个季度前的三个季度,内生动力均高于3%,均值为3.21%。尽管当前内生动力的绝对水平依旧较高,且足以支撑较为强劲的可持续复苏,但能否改变中枢下降的不利发展态势,向2.71%的历史均值上行趋近,依旧是值得关注的核心态势。

  最后,增长速度尚未达到历史均值。虽然第二季度1.7%的经济增速高于预期,但此前四个季度,修正后的美国经济增速均低于修正前数据,与修正提振增长的历史趋势相悖,表明2012年以来美国经济周期性领跑的态势虽然十分有力,但最近一年的复苏力度可能要小于修正前数据水平和市场预期。而且,截至2013年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季度增速连续五个季度低于3.28%的历史均速,2009年第三季度首次走出衰退以来,美国经济季度增速均值为2.19%,也低于历史均速。数据表明,在全球复苏势头放缓的背景下,美国经济复苏的力度相对较为强劲,且发展势头良好,但从复苏量能看,还没有达到历史平均水平,离复苏后的繁荣还有较大距离。

  总之,从数据修正前后比较和结构数据解析看,美国经济复苏整体依旧十分有力,但复苏目标尚未完全实现,复苏风险还些许存在。对美国经济复苏,既要有大方向的充分信心,也要有对小变化的风险防范。美国经济再崛起,正在进行,既不可等闲视之,也不可过度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