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口老街“同仁堂”——天锡荣


 

恒口老街“同仁堂”——天锡荣
 曾志信
 

    老街者,乃三秦东南首府之安康城西陲,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之小镇———恒口镇之一条主街也。
    天锡荣者,乃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老街一药铺之字号也。
    恒口老街,虽为农村古镇,但因得天独厚,地处恒河与月河交汇之三角洲上,街南有月河,月河船可直通汉江达安康,下汉口;街北有由古官道改建的汉白公路,西连汉中,东到湖北,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其交通可谓发达。恒河以东乃数万亩良田之官田坝,借千工堰(恒惠渠)之利,旱涝保收。正因其交通便利,物产富庶,故老街文化发达,商贸繁荣。不说一街两行一家挨一家的商号店铺之繁盛商贸;也不说从岭南书院,到国民一小(恒小)、国民二小(关小)、国民三小(女小)、国民四小(中正小学),到职业中学(农校前身)之文化教育;即是有相当规模,济世救人的医药店铺就有十余家,如“庆春堂”王氏药房,“中和堂”张氏药房,“纯厚堂”史氏药房,“杏林堂”杨氏药房,吴正明药房,谢学林药房,李如汉药房,陈长印药房等,尚有全云升,张义录和“天主堂”三家西医诊所。在这众多的药房中,当数杨和轩所肇造经营的“天锡荣”药房首屈一指为其佼佼者。
    天锡荣之创建人杨和轩,名杨开煦,祖居月河南岸之杨家大院,乃医药世家,祖辈多有济世救人之郎中。有先祖杨文清更因其医术精湛,医德良好,被皇清例授登士郎。至清末,开煦之父,秀才杨发福,字惟臣,因人多地少,难维生计,便带领大儿扬开模,二儿杨开馨,三儿杨开煦来到老街做生意,开作坊,加工米、面、酒、醋等。因其所做之醋,味香浓,色纯正,深得老街及四乡八村百姓喜爱,日销量竟达千斤以上,便改为专营醋业。至民国六年,手头有了积蓄,竟将王彪店陈姓人在恒口老街有门面三间,后房二十许之房屋一院买下。让大儿、二儿继续租房开店,一经营布匹、百货;一经营日杂农副产品。将新买之屋交由读完中学之三儿杨和轩(开煦)专门经营医药,且命字号为“天锡荣”。天者,上天也;锡者,赐给也;荣者,荣达、荣发、荣耀、荣光也。天锡荣者,上天赐我荣发、荣达也。
    这老街之天锡荣与北京之同仁堂,本无任何瓜葛,亦不可等量齐观,然以北京大药房同仁堂比老街天锡荣,非天锡荣有同仁堂之盛名,天锡荣虽说在恒口小镇及四乡八村很有点名气,但比起享誉全国、闻名世界的同仁堂则不可同日而语也;亦非天锡荣有同仁堂之老之大,天锡荣始建于民国初年,三四十年代鼎盛之时也就是三间门面连同后房共有二十余间罢了,比起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至今已三百多年,且广有深宅大院和众多分号的同仁堂亦不可等量齐观也。如果说天锡荣与同仁堂尚有可比之处,则是其医德与医术也。
恒口老街天锡荣有如北京同仁堂之医德。北京同仁堂从创建便立下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堂训,把医药作为“养生”、“济世”之方,讲“仁心”、“仁术”之道,同修仁德,济世养生,奠定了同仁堂文化之底蕴;老街天锡荣从肇造便在堂前悬挂十二个贴金大字的牌匾曰“修和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以其自律、自遵。并规定凡“天锡荣”出售之药,必需在处方单子上和包装纸上,加盖该店有十个大字的印章曰“同登仁寿域,常享太和春”,以示关爱负责之精神。医既济世救人,就该以人为本,仁德之医者自当怀有仁心,心中有人(患者)。同仁堂如此,天锡荣亦如此,但有求诊看病者,无论达官贵人或平民百姓,亦无论贫富贵贱,皆一视同仁,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为患者排忧解难,对暂时无钱购药者,可赊欠;对根本无钱购药者,可无赏给予,即亏本亦不悔。药饵之真假优劣,关乎患者之生命,故他们在进药、制药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天锡荣之药,除直接向药农购买外,大多采购于县城知根知底的几家如“协盛瑞”、“赖恒泰”、“田梓辉”等药行的上等药材,购回后还要精心处理,去杂去劣,然后再严格遵守质量标准和配比规定加工炮制。他们所制的膏、丹、丸、散,质量上乘。尽管有俗语曰“膏丹丸散,神仙莫辩”,但老街和四乡八村的人皆说,用天锡荣的药,放心。
    恒口老街天锡荣有如北京同仁堂之医术,医术者,乃生生之具,活人之术也。同仁堂医术之精妙自不必说了,而天锡荣之医术也多为人称道。天锡荣之杨家亦如同仁堂之乐家,都是医药世家。读过中学的杨和轩古文功底不错,这就有利博览医书,年轻的他,就通读了黄帝《内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深谙医理、药理;临床上,他不信悬丝诊脉,只研望闻问切,精通了病理,成了一代名医。除亲自坐堂外,还聘请了名医赵力扬、丁曰昌、卜某等一道坐堂。但遇疑难杂病,则共同会诊。古语云:“医者,仁术也。”“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治病救人是医者的神圣职责,高超的医术则是一名称职医者的根本。天锡荣之医者,皆有一颗仁心,一双妙手,他们以其仁术仁其民,使无夭逝。故老街上下,南北二山之民无不交口称颂,但有头疼脑热或疑难杂症,多到天锡荣就诊,天锡荣之生意自然也日见其盛,日见其荣,真真天赐我荣也!
    三百年的风雨同仁堂,历经风风雨雨,解放后经改造虽于乐家无关,然尚有其名号;可不足一百年的风雨天锡荣,却在风雨中消蚀了,房屋被占作它用,后人们被赶去农村。其后虽落实政策退还了房屋,有一后人开了一间门面个小药房,但享誉小镇老街和安康西路坝子的天锡荣却不复存在了。

(此文所涉及“天锡荣”之资料,由老同学杨开谋先生提供,特表感谢!)
(作者单位:汉滨区高级中学;潘世东转载于安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