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坛经》之二
柳梢青
题《坛经·定慧品第四》
何必痴迷?迷人渐修,悟人顿契(1)。聚散匆匆,尘缘流换,随他东西。 人生几度风雨?且笑对,无限生机。“无住为本,无念为宗,无相为体。(2)”
注释:
(1)“迷人渐修,悟人顿契”,意谓“糊涂人慢慢修行明白,聪明人当下就能领悟体会。”语见《坛经·定慧品第四》:“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
(2)“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往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同上)
所谓“无住为本”,即是无所束缚,通达无阻,以此为根本。
所谓“无念为字”,即是心不执着沾染无有妄想偏见,以此为宗旨。
所谓“无相为体”,即是抛开一切现象,本质清净无染,以此为本体。
简言之,三者说法不同,要旨同一。
卜算子
题《坛经·坐禅品第五》
洁癖为洁误,妄想覆真如(1)。人性本净慷慨度,何必为名缚? 长短好恶去,是非有还无(2)。即时豁然本心现(3),清朗无穷福!
注释:
(1) “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坛经·坐禅品第五》)恋洁成癖,即生净妄,由此妄念,遮覆本真佛性。
(2)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同上)
(3) 即时豁然贯通,本来佛心佛性显现。“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净云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同上)
长相思
题《坛经·忏悔品第六》
缘怎斩?情怎断?念念自见(1)明除暗(2),心性日月鉴(3)! 生何欢?死何憾?如彼天云演万变,忽遇风吹散(4)!
注释:
(1) 念念不断,自见本性。“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坛经·忏海品第六》)
(2) 以光明根除黑暗。“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同上)
(3)(4)人之心性,本如日月,光明可鉴,但世人执着蒙昧,使自我之心性,就象天上浮云一样千变万化。愿起大风将其吹散,使其本性豁然显现!“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身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像皆明。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同上)
长命女
题《坛经·机缘品第七》
佛法僧(1),小乘说有大乘空,上乘不言中。 小乘万种风情,大乘人间纵横,上乘点燃亿兆灯,照破这人生(2)!
注释:
(1) 佛教以佛、法、僧为三宝。
(2) 佛教以车乘喻佛法,学者接受能力不一,分三种情况,称三乘。“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师曰: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坛经·机缘品第七》)本词发挥三乘之义:小乘说有,执着经论,故演万种风情;大乘说空,修行实践,故能人间纵横;上乘立无字之言,行不言之教,点燃了亿兆世人的心灯,照破这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