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坛经》之三
采桑子
题《坛经·顿渐品第八》
自性无非无痴乱(1),应用无限(2)。一照万破,普行大化(3)无顿渐(4)。 自由自在纵横愿,经纶三界(5),振拔人间,龙行环宇四海甜(6)!
注释:
(1) 自己本性无是非,无痴迷,无混乱。“师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坛经·顿渐品第八》)
(2)(3)“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昩,是名见性。”(同上)
(4)“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同上)意谓:“佛法本无顿渐之别,世人却有聪明愚钝之分,故有顿悟与渐修之不同说法。”
(5)经纶:筹划治理。三界:佛教用语。佛教把生死流转的人世间分为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6)指中国之复兴,是世界之福。
沁园春
题《坛经·宣诏品第九》
南顿北渐,惠能神秀,禅宗开关(1)。拒则天宣诏,上表辞疾,愿老山林,不必相烦(2)。道由心悟(3),不断不常,不生不灭不变迁(4)。说大法,甚烦恼菩提,都付火山! 坦荡清净无限,一灯燃,薪火(5)垂云端。领精要指示,两宫传遍(6);一花五叶,功推自然(7)。自性乐土,自心福田,佛心佛性只等闲!生死破,再去善恶见,自在人间!
注释:
(1) 禅宗“南顿北渐”,分别以惠能和神秀为代表,时称“南能北秀。”
(2) 指惠能拒绝武则天的入京宣诏。“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坛经·宣诏品第九》)
(3) “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同上)
(4) “实性者,处凡愚而不灭,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同上)这是论说世人本具的佛心佛性。
(5) 薪火,佛家比喻业性相煎。这里取“薪尽火传”之意:师生传授,大道代代流传。
(6) 指宣诏使者“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同上)
(7) 禅宗始祖达摩大师偈曰:“吾本来滋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坛经·付嘱品第十》)意指禅宗经五代先祖,传至惠能,自然成熟。
画堂春
题《坛经·付嘱品第十》
不二大法(1)从心传,无论贤圣愚凡。人生代代无常叹,大师归天(2)! 禅定深自寂寥,慧海已如火燃!白虹属地林木变(3),佛唱韶关(4)!
注释:
(1) 佛法是一种法,非两种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坛经·行由品第一》)。“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坛经·付嘱品第十》)
(2) 指惠能涅槃。
(3) 指惠能涅槃后所出现的自然景观之变化:一道白虹自天而地,四周林木尽染白色。“于是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坛经·付嘱品第十》)
(4) 指惠能在韶关说法度人,其说甚伟,其业永恒,其人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