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族军功起家,耕读传世。其家兴业旺,人物辈出的核心秘诀是:修家谱、重家教、定家规、立家训、树家风、铸家魂。
耕读,是中国传统的治家理念,也是中国文人所理想的生活方式。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读而废耕,饥寒交织;耕而废读,礼仪遂亡。”曾国藩的爷爷曾星冈是中国耕读文化的景仰者,他在家庙的神位旁张贴一联:“敬祖宗一炷清香,必恭必敬;教子孙两条正路,宜读宜耕。”曾国藩后来将其爷爷的耕读实践归纳为八字,即“书、蔬、鱼、猪、早、扫、考、宝”,这就是曾族家族的“治家八诀”。曾国藩将其爷爷的“治家八诀”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加以提升,提出了以“耕读孝友”既为途径又为目标的治家主张。他在与诸弟的信中说:天下官宦之家,多只能一代享用,能庆延一二代者鲜;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绵延十代八代。他希望曾氏家族成为耕读孝友之家。曾氏家族之所以能成就文化世家,在于曾氏后裔谨守耕读孝友的理念,并不断将“耕”与“读”的内涵加以扩展。
曾氏文化世家将耕读孝友作为治家理念,实际上向其子孙后代指明了社会发展的三个基本法则。
第一个法则是:做事与做人同等重要。“耕读”可以代表做事,做事要有做事的态度。曾星冈、曾麟书以及曾国藩兄弟等对如何做事均有论述,归结到一个字就是“勤”,或者“早”。这个兴旺的家族,必定是个勤劳的家族。“孝友”可以代表做人,做人更有做人的艺术。曾星冈、曾麟书以及曾国藩兄弟对如何孝敬父母长辈、如何恭敬师长同僚、如何关心部属幕宾、如何友爱兄弟子侄、如何睦谊乡党邻里,也都有大量的论述。勤、早、孝、友是曾氏家族传家的法宝。
第二个法则是:发展要以继承为基础。“耕读”二字来说,“耕”是基础,是谋生存;“读”是提高,是谋发展。“孝友”二字来说,“孝”是对前辈的继承,“友”是对自身的发展。打好基础,努力提高,重视继承,讲究发展,这应该是这个家族发展为文化世家的着力点。
第三个法则是:家族的发展必须融入社会发展的主流。从耕读孝友的本义来说,是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耕的本义是耕田,它的社会意义是指某种劳动,教书的称作“舌耕”,写作的称作“笔耕”,即使是思想家的思考,也是一种耕耘,所以汉代杨雄《法言》说:“耕道而得道”。社会发展了,耕的手段和对象都要随时代进步。耕、读、孝、友,同样必须跟上社会的进步,甚至走在时代的前列,家族的文化才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