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罗马时代(前800-前58年)
铁器时代
铁器时代带给了尼德兰一定程度的繁荣。铁矿在整个尼德兰都可利用,包括从北方泥潭沼泽中萃取的沼铁矿、费吕沃找到的天然含铁团块和在靠近布拉班特河流找到的赤铁矿。铁匠带着青铜和铁从小定居点旅行到定居点,根据要求制造工具,包括斧、小刀、针、箭头和剑。一些证据甚至显示大马士革钢(Damascus steel)剑的制作使用了一种先进的锻造方法结合了铁的韧性和钢的强度。
在奥斯(Oss,尼德兰南)一个约前500年的墓穴被发现在一个52米宽的葬堆里(并因此是西欧同类中最大的)。它被称为“王者之墓”,包含非凡的物件,包括一把有黄金和珊瑚镶嵌的铁剑。
在罗马人到来前的几个世纪里,北方地区以前被艾尔普文化占据,可能作为德国的哈尔普斯特文化(Harpstedt culture,哈尔普斯特在德西北)出现,而南方被哈尔施塔特文化(Hallstatt culture,哈尔施塔特位于奥地利中)影响并被吸收进凯尔特拉 特内文化(La Tène culture,拉 特内位于瑞士西北)。同时代的南方和西方的日耳曼团体的迁移和哈尔施塔特文化的北方扩张把这些人拉近了彼此的影响范围。这与凯撒关于莱茵河形成了凯尔特部落(凯尔特人【Celts】是欧洲铁器时代【前1200-400年】和中世纪【5-15世纪】说凯尔特语且有相似文化的一个部落社会种族语言团体)和日耳曼部落间的边界的解释一致。
日耳曼群体的到来
日耳曼部落最初居住在南斯堪的纳维亚、石勒苏益格-荷尔斯坦因(Schleswig-Holstein,德北)和汉堡(德北),但是诸如维森斯特德(Wessenstedt,前800–前600年,德北)和亚斯托夫 (文化【Jastorf culture】)的同一地区随后的铁器时代文化,可能也属于这个分组。在斯堪的纳维亚约前850年到前760年恶化的气候和之后约前650年变化更迅速的一次可能触发了迁徙。考古证据显示约前750年一支相对统一的日耳曼民族从尼德兰到了维斯瓦河(Vistula,波兰中)和南斯堪的纳维亚。在西边,新来者第一次定居在海岸泛滥平原,因为在邻近更高的地面人口增多了且地力耗竭。
到这次迁徙完成的约前250年,几个综合文化和语言群体出现。
一个称“北海日耳曼语”(North Sea Germanic,即英维奥尼克语系【Ingvaeonic languages】)的分组居住在尼德兰北(大河【great rivers】北)沿着北海扩展并进入日德兰。这个组有时也称“英维奥内人”(Ingvaeones)。在这个组中有后来发展早期弗里斯兰人(即弗里斯人【Frisii】是生活在须德海【Zuiderzee,荷兰北】和埃姆斯河【Ems river,德西北】之间低洼地区的一个古代日耳曼部落)和早期撒克森人(Saxons,是在北德平原的一个日耳曼部落联盟,他们中的一些在中世纪迁徙到大不列颠并形成了盎格鲁-萨克森融合团体的一部分,后者最终开创第一个联合的英格兰王国)的人。
第二组学者随后称“威悉-莱茵日耳曼语”(Weser-Rhine Germanic,即伊斯特维奥内人【Istvaeones】,是一个西日耳曼语支团体或原始部落),沿着中莱茵河和威悉河(Weser,德西北)扩展并占据在尼德兰南部(大河南)。这一组有时也称 “伊斯特维奥内人”,由最终发展成撒利法兰克人的部落组成。
部落
当罗马人到达时,各种部落位于尼德兰各地,居住在宜居的更高部分,特别是在东和南。这些部落没有留下书写记录。所有前罗马时期已知关于他们的信息都基于罗马人之后如何写他们。
这些部落有:北方大部的弗里斯人, 西海岸的卡纳内菲特人(Cananefates),弗里斯人南方巴达维人(日耳曼部落【Batavi,Germanic tribe】)、巴达维人南方的门奈比人(Menapii)、门奈比人南方的头三德里人(Toxandri)、门奈比人西方的马萨西人(Marsacii)、门奈比人东方的阿姆普斯发里人(Ampsivarii)、阿姆普斯发里人北方的卡马维人(Chamavi),卡马维人北方的斯卡姆布里人(Sicambri),斯卡姆布里人北方的布鲁克特里人(Bructeri),斯卡姆布里人北方的土班特人(Tubantes),土班特人北方的乌斯佩特人(Usipetes),乌斯佩特人北方的滕科特利人(Tencteri)。
其他与尼德兰有联系的部落组有:卡蒂人(Chatti)、查土阿里人(Chattuarii)、撒利法兰克人、吞古力人(Tungri)、乌比人(Ubii)。
南方的凯尔特人
凯尔特文化源于中欧哈尔施塔特文化(约前800–前450年), 因奥地利哈尔施塔特的丰富墓穴发现物而得名。到后来的拉 特内文化时期(从前450年直到罗马征服),凯尔特文化通过传播或迁移,扩大到一个宽广的范围,包括在尼德兰南。这是高卢人的北边范围。
2005年3月,17个凯尔特硬币在爱西特(Echt,尼德兰南)被发现。这些银币混合了红铜和黄金,追溯至约前50年到20年。2008年10月,一堆39个金币和70个凯尔特银币被发现在马斯特里赫特(Maastricht,尼德兰南)。这些金币属于厄勃隆尼斯人(Eburones)。凯尔特物件也被发现在聚特芬(Zutphen,尼德兰东南)。
尽管宝库发现很稀少,在过去数十年里零散的凯尔特硬币和其他物件贯穿尼德兰中、东和西部都有发现。根据考古学家,这些发现物确证至少尼德兰的马斯河(Maas,尼德兰西南)流域在拉 特内文化的影响之内。尼德兰考古学家甚至推测聚特芬(尼德兰中)是罗马人到来前的凯尔特地区而不是一个日耳曼地区。
学者争论凯尔特影响的实际范围。凯尔特影响和沿着莱茵河的高卢语和早期日耳曼文化之间的接触被假定是原始日耳曼语(Proto-Germanic language)中许多凯尔特外来语的源头。但是根据比利时语言学家吕克 冯 杜梅(Luc van Durme)前凯尔特因素在低地国家存在的地名证据几乎完全不存在。尽管在尼德兰有凯尔特人,铁器时代革新没有涉及大量的凯尔特入侵且以从青铜时代文化的地方发展为特色。
西北区理论
一些学者 (德 莱特【De Laet】、基色令(Gysseling)、哈赫曼(Hachmann)、哥 萨克&库恩【Kossack & Kuhn】)推测一个单独的种族,既不是日耳曼语也不是凯尔特语,存在在尼德兰直到罗马时代。他们尼德兰视为一个铁器时代从索姆(Somme,法北)伸展到威悉河的“西北区”(Nordwestblock)一部分。他们的看法是这个文化有自己的语言,晚至罗马时期前一段时间内被南方的凯尔特人和来自东方的日耳曼民族吸收。
罗马时代(前57-410年)
主要文章:罗马人在尼德兰(Romans in the Netherlands)
在高卢战争(Gallic Wars,前58-前50年)中的从前57-前53年,莱茵河南和西地区被尤里乌斯 凯撒领导的罗马军队在一系列战役中征服。接下来约450年的罗马统治会深刻地改变荷兰。
始于约前15年,在荷兰的莱茵河被下游的日耳曼边界(Limes Germanicus)防卫。在一系列军事行动后,莱茵河约12年固定为罗马在欧洲大陆的北界。许多城镇和建设会沿着这条线兴建。莱茵河南方地区会被综合进罗马帝国(前27-476年【西】;1453年【东】)。在比利其高卢(Gallia Belgica)最初部分,这一地区成为了下日耳曼尼亚(Germania Inferior)的一部分。中部落已经在里面或重新安置进成为罗马帝国一部分的该地区。莱茵河北地区被弗里斯人和卡乌基人(Chauci)居住,保持在罗马统治之外但不是在其存在和控制外。
在尼德兰的联罗马定居点
罗马人沿着日耳曼边界建设了军事堡垒并在荷兰建设了许多城镇和更小型的定居点。更著名的罗马城镇在奈梅亨(Nijmegen,即Ulpia Noviomagus Batavorum,尼德兰东南)和沃尔堡(Voorburg,即Forum Hadriani,尼德兰西南)。
可能最能唤起回忆的罗马废墟是神秘的布里滕堡(Brittenburg,尼德兰西),布里滕堡数世纪前从卡特韦克(Katwijk,尼德兰西)海岸的沙子中出现,只是又被埋了。
其他罗马定居点、防御工事、庙宇和另外的建筑被发现在莱茵河畔阿尔芬(Alphen aan de Rijn,即Albaniana,尼德兰西); 波德格拉温(Bodegraven,尼德兰西)等
巴达维人
巴达维人是罗马时代居住在荷兰最著名的早期日耳曼部落。至少从17世纪尼德兰人就认同反抗的巴达维人,视这个部落为他们自己为了自由有历史意义的斗争的一个先驱。甚至今天“巴达维人”(Batavian)是一个有时用来描述尼德兰民族的术语。(这与用高卢的【Gallic】形容法兰西人和用条顿的【Teutonic】形容日耳曼人相似)
约前38年,一个支持罗马的派别卡蒂人(位于莱茵河东的一个日耳曼部落)被马库斯 维普撒尼乌斯 阿古利巴(Marcus Vipsanius Agrippa,罗马将军)安置到莱茵河南,现在被认为是贝提沃(Betuwe,尼德兰东)地区。他们采用了已经生活在这里的巴达维人一名。罗马人和巴达维人之间的关系通常相当好。许多巴达维人甚至罗马骑兵(阿拉,罗马联合军事部队【Ala,Roman allied military unit】)里服役。罗马骑兵被罗马人认为是忠诚和勇敢的战士并在许多重要的战争中战斗,比如在图拉真(Trajan)皇帝对达契亚(王国【Dacian Kingdom】,前1世纪-2世纪,罗马尼亚) 征服里。巴达维文化被罗马人影响,产生了包含在其他事物中的罗马样式的庙宇,比如在埃尔斯特(Elst, Gelderland,尼德兰东)的一个奉献给当地众神。巴达维人和罗马人之间的贸易同样繁荣。
然而巴达维人在69年的巴达维人叛乱(Revolt of the Batavi,69-70年)中起来对抗罗马人。这次叛乱的领导人是巴达维人巴达维人盖乌斯 尤利乌斯 西菲利斯(Gaius Julius Civilis)。这次反叛的原因之一是罗马人把年轻的巴达维人当做奴隶。许多罗马城堡被攻击并焚烧。其他在克桑滕(Xanten,德西)和别处的罗马战士、巴达维辅军(Auxiliaries【Roman military】)和皇帝维特里乌斯(Vitellius)众军团里的卡纳内菲特人加入了叛乱,从而分裂了罗马军队的北方部分。70年4月,一些被维斯帕先(Vespasian)皇帝派遣由昆塔斯 提里乌斯 柯瑞阿里斯(Quintus Petillius Cerialis)将军指挥的几个罗马军团最终击败了巴达维人,并与盖乌斯 尤利乌斯 西菲利斯在靠近奈梅亨的 瓦尔河(Waal River,尼德兰南)和马斯河之间,可能被巴达维人称巴达佛杜鲁姆(Batavodurum)的某处协商投降。巴达维人后来与其他部落合并并成为了撒利法兰克人的一部分。
17和18世纪的尼德兰作家把这场独立的和热爱自由的巴达维人的反叛影射为对抗西班牙和其他形式暴政的尼德兰反抗。根据这个民族主义观点,巴达维人是尼德兰人“真正”的祖先,这也解释了跨越数世纪对这个名称的反复使用。雅加达在1619年被尼德兰人命名为巴达维。1795年基于法国大革命原则建立的尼德兰共和国称巴达维亚共和国。
法兰克人的出现
民族大迁徙时期(Migration Period)的现代学者一致同意法兰克身份3世纪前半叶从 各种更早、更小的日耳曼团体中出现,更早、更小的日耳曼团体包括撒利法兰克人、斯卡姆布里人、卡马维人、布鲁克特里人、卡蒂人、查土阿里人(Chattuarii)、阿姆普斯法里人、滕科特利人、乌比人、巴达维人和吞古力人,他们居住在须德海和兰河(Lahn,德西)之间莱茵河下游和中游流域并向东扩展远至威悉河,但是最密集地定居在艾瑟尔河(IJssel,尼北)周围、利珀河(Lippe river德西)和西克河(Sieg,德西)之间 。法兰克联盟可能在210年代开始合并。
法兰克人最终被分成两组:罗马时代沿着中莱茵河生活的里普利安法兰克人(Ripuarian Franks,拉丁语: Ripuari)和起源于尼德兰的撒利法兰克人。
法兰克人即作为盟友也作为敌人(累太人【Laeti】)出现在罗马文本里。到约320年,法兰克人控制了斯海尔德河(Scheldt,比利时西北)地区(现西弗兰德斯和西南尼德兰)并袭击英吉利海峡,掐断了到罗马不列颠(Roman Britain)的交通。罗马军队平定了这地区,但没有驱逐法兰克人,后者继续被作为沿着海岸的海盗畏惧至少到叛教者尤利安(Julian the Apostate,罗马皇帝,358年)的时期,根据4世纪罗马历史学家阿米阿努斯 马尔切利努斯(Ammianus Marcellinus)当时撒利法兰克人被允许作为非德瑞泰(foederati)定居在托三德里亚(Toxandria,比利时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