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才发:忘不了小学老师的启蒙恩


  

我是几辈人当中破天荒的第一个“读书”。记得在我刚进7那年,母花了两个上坐在煤油灯下,一线制了一个花布包。196091早饭后,从来没有踏进过学堂的母天喜地的着我的手送我去上学,我第一次从母亲饱经风霜的上看到了她少有的笑容。尽管没有进过学堂的母自己没有文化,但是她迫切地希望她的儿子成一个文化人。小学一年教室,在“宋巷街铁”梅傅的家里。在农业合作化运中,他家两间原来用着打铁和居住的房屋被打通改成教室,长期的烟熏使得这间教室白天都是黑乎乎的,窗的通条件也极差。但是我牢牢地住了个地方,因为这竟是我得知的“第一站”。直到二年下学期,我才迁回“宋巷小学”本部。

的“宋巷小学”是一所县办公立小学,即在的“宋巷中学”前身。在的“宋巷小学”,则由“宋巷村居民委会”办的村级小学。原来的“宋巷小学”本部,就在离我家不太远的“福音堂”[①]里。鸦争后帝国主侵入中国,侵略者沿江而上,铁蹄踏遍了这片土地,他立教堂大肆教活。“福音堂”里有一口古老的大铁钟当做礼拜的候只要一敲,方5里之内都能够听到清脆洪亮的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把“福音堂”改造成了家子弟的学堂,口大铁钟也就理成章地成为师、下、做操和集合的声筒。在相当时间内,口古钟实质上就是“宋巷小学”的象征。譬如,我向往读书和熟悉“宋巷小学”,就是从聆听和熟悉它的始的。我学校读书,尤其想一睹大的芳容。那学堂在人的心目中是神圣和威的,不是本校学生,一般人是不能随便进入的。然而的命运同所学校的命运一,在“文化大革命”始后的1967年初,遭到了粉碎性的灭顶之灾。我目睹了几个戴着“毛泽东思想红卫兵”袖章的家伙,以所谓毛主席“破四旧”大号召的名心病狂地抡着大铁锤轮番狂砸这口大,整整了一个上午,才把口整体浇铸的大铁钟砸碎。随着古钟发出最后一声“哀”,原来意上的“宋巷小学”从此束了它的生命。于那帮蓄已久的起者、组织者来,他呼喊的口号是多的卑鄙;于那帮赤膊上的流氓打手,他出的豪是多的可耻;于那些跟着瞎起哄的青年人来,他的誓死捍又是多的愚昧。那是一个毁灭民族秀典籍和宝文化遗产月,也是一个正直的、有良心的中国人不堪回首的年代。然而尽管“福音堂”古老的大钟经荡然无存了,但是那嘹亮的声却伴随我度忘的童年代,它在我的心里始没有消失

校长章是一位整天戴着眼、笑眯眯的和善老人。他教我的政治,在我的海里留下了以磨的深刻记忆。在狂的“文化大革命”当中,他未能幸免地遭到被挑起来的人番批斗。他个子高但人很清瘦,得他上戴着尖尖的高帽子,上“打倒走派戴猴儿”几个大字。那些批斗他的人,在一个发疯的年代里狂至极,我眼目睹他几次把位老人打倒在地,人的理智和良心竟落到如此尽天良的地。那帮组织者和主要打手根本不在乎良心和正,他想的、的和干的只是虐待。既然戴章是反毛主席的“走派”,那,怎么伤害他都不为过就是他逻辑。在那些人的眼里,校章已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利和尊。直到每每回想起来,仍然人感到毛骨悚然、不堪回首。20072月我回乡看望年届80的父母,武穴市教育局甘继局长闻讯宴请我,接送我的司机恰巧是戴章先生的儿子,于是我急忙向他询问起老人的近况,并同他叙起老先生的人和我他的深刻印象。他儿子当即感地哭起来:“得您这么多年后还记得家父,他在九泉之下也欣慰了。”原来老人家在几年前就已离了人世。教我小学1年级2年级的老,是当宋巷干湖大金娥和嫦娥两位民。教我3年级语兼班主任的是李生老4年级象移老5年级是李治中老先生,6年级是戴国胄老先生,教我6年级数学的是先生。用现在的观点看来,些老都非常敬学生的要求极为严格。得从小学4年级开始,文老就要求我学写周记,5年级开始学写日,老师每周都要耐心地检查或者抽,写得好的要在教室里念大家听,同学互相得到启事求是地,我写作的好就是从小学写日的。在看来,当师“逼着”我们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问题,把写日与写作文合起来,实在是一个好法,我写作趣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极大的帮助。写日第一持,成一个良好的习惯;第二在真,通过观察一些小的事情,写出来的西有血有肉。我于1966630在“宋巷小学”毕业。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小学老师们循循善和苦口婆心的教育,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我永远忘不了第一次把我送学堂的母,也永忘不了些启蒙老师们的恩情。正是些无私奉献、一子甘当无名英雄的路石,用他的心血和汗水成就了后人的煌事。在里弟子借一首,尊敬的小学老师们唱一首致敬歌:“女年年线,巧手难为画眉。莫问为谁作嫁衣,但愿人多新娘。”

记忆最深刻的物是《三字》。我国有着良好的文化传统,特别讲究道德、公理、良知,认为“性本善”。在这一点上中西方文化是截然不同的,西方文化的核心是宗教,他们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宗教来约束人心,我以为这就是他们为做礼拜”和进行“祷告”的主要缘。我国古人将人“性本善”这样虚无缥缈西化成礼仪”,我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就是“礼仪”。譬如,行礼就是表达尊重的意思。流传了千百年的《三字》,代表和体现就是传统文化。《三字经作为数百年的蒙学,其中的很多句子已经为对传统文化与史具有标识西,为大众耳熟能小学的候老要求我把它熟,认为书读百遍,其[②]。《三字经是一部“劝”文献,如开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凡训蒙,须讲;详训诂,名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讲都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是劝学的语录中间讲的是理道德、名物常子、朝代更替,最后用古人勤勉好学的故事启迪教育儿童。对这种“劝学性,历代学人都予了充分的肯定。譬如,明朝吕坤在修改《三字经时,称赞一部“增广见识”的读物。民国章太炎认为《三字经》尽管“字有重复,辞无藻采”,但“启人知识过[③]。我在读小学3年级候就背会了《三字》,真正达到了“熟”的程度。但是,当时并没有理解它的真实含义。然而这毕竟是我孩提得最牢靠的秀作品之一,也是我终身受益的启蒙读物。《三字不仅对本民族、本土文化影响巨大,而且很早就跨越民族、跨越国界得到传播。如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就被译成俄文流到俄国,此后陆续成英、法等多文字。1990年秋《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世界儿童道德丛书,现成为全人共同的文化遗产

感受最深刻的课文是《观刈麦》。新中国“前十七年教育”功不可没,那候小学本的篇目,不但适合少年儿童学会和记忆,而且多教育人、引取心,奠定青少年道德品质的浅易懂的道理就含其我印象最深的小学文,主要有白居易的《观刈麦》、《炭翁》,杜甫的《茅屋为所破歌》。在普通小学6年级本中,唐代大诗白居易写的诗《观刈麦》,不但美,而且我的教育和影响直太深刻了,至今仍然念念不忘:“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起,小麦覆黄。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田去,丁壮在南。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但惜夏日贫妇人,抱子在背傍。右手秉穗,左臂敝筐。听其相言,。田家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④]《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时,有感于当地民众劳动艰苦、生活困所写的一首,作品造成苦大众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指责。“县”当时在县是主管缉捕盗、征收捐税的。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苦大众在这方面所受的灾也知道得最清楚。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够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精神。正当我长身体量看候,国家既遇天灾又遭人,一个健全的劳动力一个月只有36斤谷子,像我这样纯粹的消费者,月只有10多斤粗粮。人们最大的期盼,就是有一天能痛痛快快地吃顿饱饭能够肚子、吃顿饱饭在是人生理的最低需求,然而曾一度成为的最高追求。中华文明5000年,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吃饱饭”是中国人企盼千年的共同心声。从孔子的“足食”,到老子的“实其腹”,再到管子的“无夺其食”,古代政治家反复强调“农”与“贵”的思想,表明解决吃饭问题我国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纵观历代王朝,几乎没有一个能解决好老百姓吃饱饭的问题。即便是著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雍乾盛世,也照存在百姓饥饿问题所以,从那时起我就懂得民的疾苦,知道一粒粮食来之不易;明白“中餐,粒粒皆辛苦”[⑤]的道理,养成了一粒粮食的习惯。吃饭时哪怕掉了一粒在桌上,上要起来放到口里,这种习惯直到在仍然保持着。我参加工作后一直“粮票”看得特重,省吃用地蓄粮票,担心“饿饭”。以至于到1993年国家取消粮票的时候,我一家三口硬是从牙里暗暗地累了近千斤粮票[⑥]。因而我时常想,无是小学是中学本都非常重要,它不只是人以知,更重要的是起到潜移默化地教人如何做人事的道理。

忘老朴情。新中国建国伊始,教育部要求教师“忠党的教育事”,以道德良心做人之本。“不教,父之过。教不严之惰。[⑦]因而那个时代的老都非常敬,教育学生异常厚道和朴。得在我小学6年级候,有一次做算先生布置了6道算术计,我做3道,做错3道。当数学作业下来的候,发现了我“0”分。不懂事理的我对的一片良苦用心并不理解,居然在老朱笔批改的下方“不服气”地写道:“勾勾3个,叉叉3个,应50分,您打0分不对呀?”第二天算术课后,先生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没等我明白怎回事就被他踹了一脚,我跌倒在地半天没有爬起来。尽管在今天看来先生这样做似乎有些欠妥。但是一脚刻骨心,我明白了自己在哪里,老的良苦用心是恨不成啊。恨到极点便是,天底下只有家和老师对孩子是最无私的。以至于到我儿子宋威在读硕士研究生的候,我念念不忘地用个例子教育儿子要好好学。老师对学生这种质朴的关爱,体在老的一言一行之中。尤其是在小学段,老就是学生的杆和无声的榜。老的、所做的一切,无”与“”,都会被学生有形和无形的予以效仿。在我幼小的时候,似乎老师讲就是真理,就是判一切的准。足以得要当好一个小学教,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他不要有知累,而且要有人格的魅力。所以,在我小学的候,无在校内是在校外,只要是认识的老,不管他(她)教没有教我的,都会自行一个鞠躬礼。我得在中国个礼之邦的国度里,从小就儿童行尊重人、关爱人的礼貌教育,到任何时候都是十分必要的。

最惬意的事是自由自在地读书。小学文老非常注意培们对读书趣,鼓励学生多,尤其是多那些好的文学作品。得我的教室里了一个小小的“图书角”,老师让同学自愿地把好放到那里互相交着看。从我小学到初中,家里只有用墨水瓶自制的“煤油灯”。制作这种煤油灯的方法很简单:找一个稍大点的空墨水瓶,小心地把墨水瓶盖一个孔,一个皮卷成的小筒,将棉线搓成灯捻子穿去就成了。我家平常只能使用一盏这样的煤油灯,那的煤油叫“洋油”,老百姓把它看得非常珍,因要凭票供,你即使有不到。通常在吃完晚饭后,母摇纺车纺线,通她熬夜出的棉线织成土布,解决全家人的穿衣用被问题。随着纺车嗡嗡”的响声,子上线穗儿渐渐增大。我就伏在纺车边的小桌上,借着微弱的灯光集精会神地做作,剩余的时间便悠,我由衷地感到是童年代的一享受。尽管灯火昏黄如豆,但是在漆黑的夜,微弱的灯光在我看来竟是那的亮堂。由于煤油灯的灯捻子是用棉线搓成的,燃烧的时间长,灯芯上就会结满黑黑的碳,俗称“灯花”,灯花重地影响灯光的亮度。因此,只要它累到一定程度,母就会用插在头发上的把已经烧结的灯花拨开,瞬灯光又通亮如初。人的心灵比较敏感,而经验对贫乏。由此我想到,人只有不断地清除心灵上的积碳,心灵的那灯才会永亮,人才会富有生命的活力。“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渠那得清如有源活水来。[⑧]朱熹的一首《读书有感》,寥寥数道破了读书的底和美妙,出了读书那份难于言表的收获和快感。我觉读书赶早,越是年就印象越深。譬如,我在随口溜出来的那些《唐》、《宋》中的佳句,多得益于小候背《唐三百首》等书获益的。的来源不外乎借购买由于家庭经济难,我乃借者多而购者寡。事求是地,在孩提代家里根本不起。我常帮助那些从旧社会来的读书人,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以自己的勤快换取人家“偷偷地”借书给我看。在那个没有正、缺少良知,黑白倒的“文化大革命”年代,所有的好都被打成了“封物”。自事的那会儿起,阅读就成了我偷偷养成的一种习惯,直到现再忙,也要静静地、哪怕只读页书也好,都觉得日子没有虚度。偶或得到一丝感悟,便会乐得像个孩子似的感到无比富足。我深夜读书断章句,断然没有“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的拘束,古典与现代兼全凭使然。如《水浒传》、《西游》、《三国演》、《楼梦》、《七侠五》、《岳飞传》等,都是在那个年代如地、偷偷的。读书在思之。我以为读书底静下心来,只有做到心无旁骛,才能读好、懂、透。尽管那时书里有好些字还认不全,含更是不知甚解,但是多了也就慢慢地似乎懂得了。儿时读书记得特牢,以至于在写西的候,那些典名句、格言就随流淌出来,可谓终身受用。

大凡文人没有不喜欢读闲书的。会读书的人不是只一本书,而是为了弄通一个问题的一类书所说闲书主要是指老师规定的“必读书目”之外的书我是个研究法学和政治学的人,因而属于人们的“头脑僵化”、“行呆滞”的那人,一点我是心知肚明的。所以,我非常重视点儿闲书,往往在早、晚上厕所的候或者睡之前,要看一会儿《微型小》、《知音》、《情婚姻与家庭》之的“闲书”,以陶冶和丰富自己已被僵化了的头脑。打个不恰当的比方,那些非不可的如果它是“主食”,那么读某些闲书就可算是各人在“主食”之外,所好的“那一口”。譬如,武人有嗜“臭豆腐”的习惯,就泽东:武的臭豆腐“起来很臭,吃起来很香”[⑨]。对多人来,生活中如果没有他喜好的“那一口”,似乎人生的趣就会大打折扣。我也是武人,但就是不喜吃臭豆腐,本就没有“对”与“”之分。因而我以为读书也一,并没有什么书是属于非不可的,只有真心想爱读罢了。不少读书是喜欢说自己在“读闲书”。愚以为这话有一半是自谦另一半则是在悠然自得地享受阅读。阅读够让一个人平等地得精神富有的机会。无论书的介质发生多大的化,阅读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读书当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把阅读当作一个关乎自尊的问题把阅读滋生自己生命的精神食粮。古人尚神交古人,然而今人不是读书太浮躁,就是功利心太烈,真正的读闲书者少了,古人心者就更少了。

读书从来就不会是无用的。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育史。一个国家谁在看,看哪些,基本上决定了个国家的未来。在这个方面我们应当而且必向犹太人学习教育儿童的经验。据权统计资示,在工程、音乐、科技等众多域里,犹太人涌出了若群星的大师级人物。然而他做得最成功的要数生意,可以世界上70%的贸易均由犹太人掌控。譬如,化品、装、食品、火、宾馆等。19012005年期间占世界人口仅0.3%的犹太人,竟然获得了20%的诺贝尔奖们经过研究发现,重视儿童早期教育和酷爱读书是犹太人成功的重要原因。大多数犹太儿童都懂得3门语言:希伯来、阿拉伯和英。往往从幼儿始家训练孩子弹钢琴、拉小提琴,他相信训练会提高孩子的智商,有助于他天才,因刺激大。小孩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都要学习经济、数学,涉猎竞技、体育如弓箭和射,他相信练习弓箭和射使人的大行判断和决策为专注,就是犹太人天才出的重要原因。所以,愚以一个民族是否真正大,不要看个民族的知精英怎么样,而且要看个民族的整体素如何。而一个民族的整体素状况如何,实际上又取决于它的年一代所接受的基教育。里不妨以以色列例,在以色列这个只有700多万人口的国家里,有“借书证”的人竟高达100万,人均阅读量常年位居世界前列。厚的阅读风,源于犹太人重视养小孩子的阅读习惯。据多犹太人的家里,从小孩稍微懂事的时候起,大人就会翻开一本干净书,涂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舔书”。用意不言而喻小孩从小就知道“读书是甜蜜的[⑩]

要营一个书香社会,就必须让孩子从小就热爱读书中华民族本来就是一个知书达理的民族,我们名的诗经子散文,更有国人津津乐道的“李杜诗篇万古传”[]。我们的社会原本就是一个有着良好读书传统的社会,据大思想家王夫之在女儿置的嫁中,就安排了满满一箱。我的社会之所以地冒出“读书无用”,我以它与社会的政治气候以及人的价追求密不可分。读书到底有没有用?是不需要做过论证的。尽管读书不能够增加人生的高度,却能够增加人生的厚度;尽管读书不可能改人生的起点,却能人生的方向;读书未必能变人的身份、地位和收入,但是不读书却更变这一切。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由于受主观者客观条件的限制,人所学的西或者所读的书够在实际工作中派上用场,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几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有人说现在是用的代,读书也流行用,图书市场很看好这类图书者也舍得花钱去买这类图书。其实人的一生如果始终专心于某一门问、一个行当那固然很好,但是这样的人竟是极少极少的。人生是一个不断选择和完善的程,无人生程的短,都绝对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生中要面多次职业选择选择都可能来工作域或者行业化,没有谁做到先学好了再干,往往是干起来再学或者边学。我以为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读书态度,读书的“有用”与“无用”,有时候真的很难说得清楚。譬如对有些人来读书的时所读书用不上,日后也未必用得上。可以这么说读那些当前必需之书是我的宿命;但凭个人的兴去读一些看似无用的书则是我们对命运的抗争。读书的真就在于:“到用方恨少,是非后不知”。我以国家是个人的集合体,一个在经济快速发道上奔跑的社会,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作为根基与导,这个社会最撑不住的。

文化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的基因密码也是一个民族演化进步的精神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书民族文化的载体。从蒙昧、野蛮到文明,文化体现了从猿到人所经历的漫长进程,也标识了不同民族进步史路径。因而言不仅仅只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它还从更深的次上制约着一个民族的思想和思方式,是民族文化的记忆、民族文化的标识更是民族精神的凝聚。中华民族的著作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库它记录秀的思想和民族的衰,见证了在漫长岁月里本民族忍、执著、美好、崇高的心灵历程,彰了民族文化恒久的魅力。家长、教和社会有任引的后一代,破除读书无用的思想,倡全社会热爱读书、和谐读书的氛围法国18世纪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打乱了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既不丰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我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这种社会整体上的焦,似乎为我们东方儒家社会所特有。譬如,20019月台湾教育部门在反思48年的大学联考制度时就指出:考造成了不正常的升学力,从而造成畸形的教学,畸形的教学造成文化的失根。一个国家如果大多数的国民只知道在个人的近利和物欲中打拼,个国家的前途着实[]可能有人会觉得我老糊涂了、杞人忧天,但愿我的忧虑“多余的”。我觉读书人最幸福的事儿,莫于有捧在怀里,醒来榻旁有因为经历过“不读书”、“无书读”到“想书读”的月,竟我比年朋友们虚长了几岁,多少体验到一些读书的甘苦来。

阅读承文明、更新知、提高个人素的基本途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展,电视节目、网络传媒、刊等,快地入了人们阅读野,阅读趋势出数字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也是由于人老了习惯恋旧的故,我总觉读书了些青灯黄卷,少了些书香墨痕的气息与味道。我以为真正的阅读是指忘记了周围世界的存在,只有读者与作者一起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快、悲怒,它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生命的体验,而不是那些碎片式的知识信息可以取代的。就其特点而言,纸质阅读线性的、连续的,它的优势在于能行深入研、品味细节和交流思想,也有助于培养阅读者的抽象思能力。据有方面的统计2007年全国人均购书量不足5本,其中还有八成是本和教材。在各大店的图书销售量统计中,教材参考、考试辅导类书籍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教人如何在职场、官投机取巧、左右逢源的“厚黑学”籍也迎。如果稍不留意,一种新的“读书有用”正悄然流行,即非“有用”的,其局必然是新一轮读书无用的形成。在当前学校应试教育的氛围里,对绝大多数孩子而言,所谓读书”实质上就是读课本,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今后谋个好职业。因而与此无关,基本上被斥为“闲书”而遭到禁看,致使孩子们阅读量明不足。这种功利化的教育,严重地忽视了对孩子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很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确有不少学生包括研究生在内,看足学业为主,老指定的或者了写文需要的才看,稍微点研究性、严肃性、不易看懂的书就不喜看,有的人干脆就不看。所有些,反映了一社会浮躁、浮的氛寅恪先生80多年前曾在给毕业生的言中赋诗曰:天赋迂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人忙。平生所学宁堪赠,独此区区是秘方。他的这不肯为人忙的秘方,指的就是读书求学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不是名利而取悦他人,唯此方能使学术、学有所成。我真担心一旦“浅薄”成为社会的尚,“深刻”就会成被嘲弄的象;一旦“真”得非常得,那“敷衍”便会成可怕的大众向。然而一个浅薄的、无根的民族是无法真正大起来的,但愿我的些担也是多余的

(摘自宋才著:《惟真知启后人——我的教生涯40年》,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6月版)



[①] 这里的“福音堂”指的是基督教堂。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基督教开始传入中国。

[②] []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③]《三字经》修订工程编审委员会:《三字经》(修订本),《光明日报》2008428,第12版。

[④] []白居易:《观刈麦》,《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853页。

[⑤] []李绅:《悯农》。原文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⑥] 中国发行粮票始于1955825,最早的可以追溯到1931年江西瑞金苏维埃政府的“借谷证”。

[⑦]《三字经》修订工程编审委员会:《三字经》(修订本),《光明日报》2008428,第12版。

[⑧] [南宋]朱熹:《读书有感》。

[⑨] 单守庆:《毛主席爱吃臭豆腐》,《健康时报》2006921,第4版。

[⑩] 张贺:《涵养一个书香中国》,《人民日报》2009422,第4版。

[] []赵翼:《七绝》。“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经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 朱坤:《有用的无用,无用的有用》,《读者》2012年第10期,第24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