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黄文简公墓志铭之一:陈敬宗所撰稿与残碑拓片相关之疑


    图一为辛巳季冬初五(2002.1.17)午时在茶山南柳“大河丼”埠头残碑石所拓得(原件400×250mm)的小段文字图样。日前被检阅出来,经扫描整理后,与朝议大夫国子监祭酒陈公敬宗所撰“明故荣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谥文简黄公墓志铭”(稿)“相接近”。特拟文以记之。

    图一右侧直排繁体字即拓片中能认得的部分文字;拓片底部横排蓝色字为能认得的部分文字简体字,括号中“主会试”(指文简公)、“吏部考”(指黄采公),这虽是个人所“添加”(但符合史实的情事)。

 

图二是永嘉霞渡潭黄氏族谱》(光绪九年癸未(1883)134~144页记载有陈敬宗所撰该文)此图为第143页扫描;图三系拙编《黄淮文集》465页局部图。两者可以作比较。
 
残碑拓片文字,与陈敬宗文稿、霞渡潭族谱文字,只有:“及谢病归”;“配夫人杨氏淑德懿行仪于闺”类同之外,其馀均有明显的不同,且无法吻合。
 
永陵按:十几年来,残碑拓片不知有多少次被拿起来,无法“释读”又搁下了。今日终于将其疑惑“推陈出新”发于网上与大家“共享”。
 
1、该墓志铭是黄文简次子黄采,将在北京同乡正统元年状元周旋所述事状寄到南京国子监请陈公敬宗撰写的,“敬宗,门生也,安敢以不敏辞。”——陈公在其文稿开头则如是作了“说明”的。
 
2、该残碑铺在茶山南柳河埠头,是1966年“文革”初期以“破四旧”名义遭人为(包括石马、石将军等等)凿开之情事,至今未不超过五十年时间。如果在被破坏之前有拓片的话,就有其全貌可以校核。无奈多方打听均没有拓片线索。而现存民国十八己巳(1929)余星东先生重修《南柳黄氏宗谱·艺文卷》没有记载该文,想必以前是会有的。检阅《永嘉霞渡潭黄氏族谱》该文,与陈公稿大同小异,而讹误、脱漏等有百字以上之多(详见图二)。也与残碑文字不同,恕不一一例举。
 
    3、该残碑:(吏部考)“功郎中今官太常寺卿直  内阁继掌”,豁然清晰在目,系指黄采为官经历。黄采于景泰六年九月初四三任吏部考功司郎中;而天顺元年夏四月初七诰命升吏部郎中黄采为太常寺少卿,据此逻辑推理:原碑文稿为陈公敬宗撰于1450年仲冬,即陈公致仕之前。立碑则是天顺三年己卯(1459年)黄采扶生母李氏棺柩回来南柳安葬之后,将陈公所撰“墓志铭”经过修改后才刻碑竖立的。
 
    4、另外,《御史桥黄氏宗谱》极有可能记载陈公敬宗该文,俟待机会“一饱眼福”。不过,十多年前曾从其1936年方海潮编繤的四卷《御史桥黄氏大宗谱》艺文卷,抄录了王直撰的黄文简公神道碑铭1700馀字,但有文字讹误、脱衍近十分之一。实在很值得惋惜!
 
                                         发表十小时之后,补充图四:附录《明文衡》同文头尾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