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需要道德约束


其实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是暴利驱使、违法成本过低,监管未到位等,而是需要道德自律。
  暴利驱使是必然的,监管的责任是逃无可逃,这是毋庸置疑。然而在监管和暴利驱使等之外,中国的食品行业却真的在迫切地呼唤一种道德的自律。即使监管做的再到位,但监管不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监管天生具有一种“滞后性”,等监管发现问题的时候,很多恶劣后果其实已经造成。监管的优劣,除了严格、认真与否之外,很多时候就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及早发现问题,就可以把影响降到最小;发现问题晚了,事情就拖得越严重。
  我们从根本上缺乏的还是一种商人自己以及整个行业的道德自律。食品不同于其它,这都是需要下口的东西,上海做染色馒头的工人说“打死自己也不吃自己做的馒头”,那些往食品里添加各种“毒素”的制造者们不可能不知道这些东西吃进去就等于在吃慢性毒药,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去这样做了。拿“毒菊花”做个例子,用不用硫磺,成本能差出四五千元一顿,在利润的驱使下,即使他们明知道这样做无异于投毒,也不带丝毫的犹豫。
  早在中学的时候,我们就知道马克思说:“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会大胆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把这话的程度缩小一点,其实对于食品行业的一些人也同样适用。利益的贪欲,形成了某种食品领域的潜规则,而这些潜规则又会带动更多的人加入进来,这就像是一个不断在被吹大的肥皂泡,膨胀,膨胀,膨胀,直到有一天最外边的一层皮再也包不住里边的贪欲以及黑幕,“嘭”地一下破裂,该查处的查处,该取缔的取缔,世界好安静。而另一处黑幕又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孕育着和包裹着,等待着下一次流脓和破裂。
  我们需要在食品行业重建这样一种道德自律。监管上的先天不足,让它永远也取代不了这样一种道德自律。失去了这样一种自律,再严格的监管,也抵挡不住大家对食品行业信心的垮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