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海津:照事(5)


 一组老照片(5)

郑少康和梁炘——革命生涯相依相伴

口 钮海津

 

这张残旧的照片,是“文革”结束后,整我父亲的“专案组”还给我家的二十几张照片的其中一张。而我家,“文革”前至少有十几本、上千张贴照。恐怖时期几乎全部照片都被抄家的造反派撕碎、戳烂、打叉、涂黑了。被造反派骂为“走资派黑老婆子”的我祖母说,抄家最盛期间,我家一天内被抄家的最高记录是13次!而受迫害期间,我父母被关押游斗,全家只有我祖母一人在家面对恐怖。因此,这幅被撕了半边的照片能留存实属幸运。

曾为中山、珠海、斗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重要贡献的郑少康(1916-2015)是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三乡人。郑少康在抗战期间任中山八区(现斗门区)抗日游击大队副大队长、珠江纵队第二支队支队长;解放战争期间任两广纵队后勤部部长、二团政委。解放后历任粤中行署副主任、中共佛山地委书记、佛山专署专员、中共茂名市委书记、茂名市市长、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中国(广州)对外贸易中心总经理、董事长等职。

我母亲冯坤和梁炘阿姨是战友、挚友,也是郑少康的老部下。1945年秋,珠江纵队南(海)三(水)独立大队从西江地区、东江纵队两支部队从东江地区分三路北上粤北五岭山脉,迎接自华北南下的中央特遣部队(王震部队)会师,拟建立湖南、江西、广东三省革命根据地,途中珠纵南三大队遭到敌军三个师的多次围攻,在一次抢占制高点的争夺战中,支队长郑少康和大队长梅奕辰命令我母亲冯坤带领海燕分队钉死在山顶,狠狠打击冲上来的敌军冲锋连,掩护主力部队撤退,没有接到命令不准撤下战场。我母亲冯坤率领指战员们与敌军激战,她亲自把握机枪与敌军机枪对射,并指挥机枪手们采用麻雀跳跃打法,避开敌军猛烈的六〇钢炮射击,打到机枪枪管发红了就发动全体指战员用人尿淋湿机枪枪管继续战斗,终于等到总部传令兵上来通知我母亲冯坤率部佯攻然后撤离战场,这一场战斗从凌晨打至午夜。

梁炘阿姨曾这样介绍她和郑少康叔叔的革命生涯:郑少康1938年到斗门南山乡小学做教师,第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我们两个是在斗门南山乡小学做教师的时候认识的,那时候郑少康已经是共产党员,在学校教常识课,其实是教革命道理。那时候他上课有趣,很是吸引我。1942年,他调到广游二支队,那时候党组织派我在番禺钟村当老师。我们在钟村工作的一共有六名党员,当时的钟村是“白区”,我们利用自己的身份宣传党的政策,还摸清了反动乡长生活的规律,通知广游二支队的战士扮成捉田鸡的农民进入钟村,活捉乡长,不费一枪一炮,就解放了钟村。后来郑少康经常说,当年游击队离不开地下党组织的帮助。1944年,广游二支队取得了一系列斗争的胜利,队伍也不断扩大,由于斗争的需要,广游二支队禺南大队在七月一日更改番号为广游二支队新编第二大队,卫国尧任大队长,郑少康任政委。植地庄之战是广游二支队所经历的一场大战,那一年郑少康26岁,当地的百姓都不叫他的名字,叫他阿郑。部队在当地威信很高。战役之后,部队继续在珠三角活动。1945年1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简称珠江纵队)成立,广游二支队编为珠江纵队第二支队,郑少康任支队长,5月,珠江纵队第二支队主力约600人在郑少康率领下随珠江纵队领导机关进至西江北岸,创建抗日根据地。8月挺进粤北,12月进至粤赣边境地区,编入东江纵队粤北指挥部建制。

郑少康与我父亲徐云是在中山地下党工作期间相识的。1939年时郑少康担任中山县五区区委书记(后任八区区委书记),我父亲在1937年至1940年担任中心县委常委兼宣传部长等职。

后来,因中心县委带领武装群众在横门前线公开两次抗击侵犯中山的日军,违反了组织上关于长期隐蔽、秘密发展的原则,暴露了地下党的力量,受到了广东省委西南特委的处分,我父亲等常委受到降职处理,离开了县委以及离开了我父亲建立和担任副大队长的统一战线武装队伍抗日第七挺进纵队第一支队第三大队”。(注:1939年7月和9月,日军先后两次进犯中山县横门。第一次入侵船只是4艘,兵力200多人,第二次入侵的船只为20多条,兵力3000多人。当时中共中山中心县委以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中山县队名义组成横门前线支前指挥部,并组建武装集结队和国民党守备队并肩作战。由于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在两场分别持续了15天的战斗中,我方共歼灭日本侵略者300余人,击沉战舰1艘,但也牺牲了100余人——《中山之窗新闻发布》)

我父亲四年后再见郑少康时,他已成长为珠江纵队二支队的支队长了。

1945年7月我父亲受命由番禺县去广宁县的珠江纵队司令部接受新任务,经过南海县驻地在等交通员接送时,参与了珠江纵队南(海)三(水)大队紧急北上迎接八路军南下的王震部队的战斗任务,中共中央拟在粤赣边境开辟五岭根据地。

1945年8月下旬,珠江纵队南(海)三(水)大队480余人、第二支队一部20多人,共500多人从三水出发,经花县、清远至英德的倒洞,同先期到达的东纵西北支队、北江支队、何俊才为大队长的清远青年抗日同盟军会合,组成临时指挥部,由郑少康任支队长,李东明任政委,邓楚白任副政委,陈志强任政治处主任,我父亲被任命为珠江纵队南三大队教导员。

北上临时指挥部将部队分为两支向粤赣边境出发:郑少康和李东明带一支;我父亲和大队长梅易辰、大队副教导员何干成、中队长戴耀等大队干部带另一支。我父亲和梅易辰这支部队突破国民党三个正规师(翁源153师、曲江187师、始兴160师)以及65军的围追烂打,历经几个月才终于带领部队到达粤赣边境。但我父亲这支部队伤亡惨重,到达珠江纵队和东江纵队粤北司令部时已不足百人。抵达粤赣边境后,南(海)三(水)大队被兄弟部队笑称为“烂衫队”——指战员们因战斗惨烈和长途跋山涉水而衣破鞋烂。此役使得郑少康与我父亲之间有了隔阂。

1946年6月,我父亲从香港、郑少康从粤北在珠江纵队和东江纵队主力北撤时的登陆地点深圳鲨鱼涌再次相遇。1946年7月,开始了他们近三年的华东野战军战友时期。

解放后,郑少康和我父亲都回到广东工作。

郑少康于2015年1月17日在广州逝世,终年99岁。1月23日,有关部门在广州银河园白云厅为郑少康同志举行了简朴的悼念和告别仪式。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吴仪,郑少康生前工作过的单位、生前战友、好友及其家属200多人参加了告别仪式。中共斗门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梁少华、副主任赵惠芬代表斗门区参加了告别仪式,中共斗门区委员会、斗门区委党史研究室、白蕉镇月坑村党支部、斗门区抗战老战士陈达、邝辉送了花圈。

革命生涯相依相伴的郑少康、梁炘夫妇(网图)

 

 

--------------------

钮海津:一组老照片(5)

郑少康、梁炘——革命生涯相依相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