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旅游地创意开发的 4S 模式之三:经典故事介绍旅游产品、触动游客心灵
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多样化的故事叙述方式是介绍产品、服务或品牌内涵最有力的工具之一。根据马翀炜的研究,故事是对民族旅游地文化进行解释、发现环境和事件的意义的工具,构成旅游者的审美对象、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和异文化想象,也是缓和化解困境、帮助人们渡过世俗朝圣仪式的手段。哥本哈根未来研究院院长罗尔夫·詹森(Wolf Jensen)曾预测,在即将到来的第五种社会形态——梦想社会中,企业、社团和个人都凭借自己的故事扬名立业,传奇、仪式和故事将再次得到极度推崇。民族旅游地可以从神话、童话、梦话中发现并领悟人深层次的内心需求,围绕生命、爱情、美德、尊重、信仰、自由、成长、探索等母题,讲述与旅游地名字由来、景观景物、旅游企业品牌、名人有关的故事,并通过微信、微博、微电影等渠道进行创意传播。故事讲述通常应遵循 7C 策略,即利用好奇心(Curiosity)、叙述背景(Circumstance)、人物(Characters)、对话(Conversation)、冲突(Conflict)、高潮(Climax)、结论(Conclusion)。
西双版纳拥有很多与宗教、民族、知青、茶叶、名人相关的传说故事,结集出版的就有《西双版纳的故事》《西双版纳傣族民间故事集成》《西双版纳密林的故事》。其中,《西双版纳密林的故事》讲述了砍不完的黑心树、南腊河中的鱼赶摆、千年茶树王、贝叶树与贝叶经等反映西双版纳人文地理的故事。此外,西双版纳还有大量电影故事(如《摩雅傣》《勐垅沙》《红象》《青春祭》《孩子王》《相约在凤尾竹下》《傣女情恨》、《小象西娜》《相爱在西双版纳》等)、历史故事(如孔雀公主、葫芦信)、名人故事(如科学家蔡希陶、传奇州长召存信)、访客故事(如丁绍光、“雨林精灵”小姐妹)等。其中,《孽债》中的知青后代返回上海寻找父母的故事影响较大,甚至掀起了一股上海知青重返西双版纳旅游的热潮;以丁绍光为原型的故事至今被无数导游和媒体讲述,成为西双版纳迄今为止最知名的现代旅游故事。
作为西双版纳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的窗口,傣族园也有众多的故事,主要分为:(1)解释名字由来的故事,如橄榄坝和勐罕镇的传说、五个寨子的寨名及其传说、龙得湖与母子岛的来历、泼水节的故事;(2)与景物相关的传说,如公主井与老挝公主轶事、塔包树的传说、曼乍飞机残骸的故事;(3)与名人相关的故事,如丁绍光旧居让人想起著名美籍画家丁绍光和西双版纳、橄榄坝、傣族园的故事;(4)旅游开发的故事,如保护竹楼、各界人士前来参观交流等。在故事素材收集整理方面,傣族园已出版了《神奇的勐巴拉娜西》,并将《傣族园与名人》等丛书列入出版计划。这些历史形成、民间口头流传、受邀专业人士创作的故事作品对丰富傣族园的文化内涵、提高知名度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来源:李庆雷,冯 斌. 民族旅游地创意开发的4S模式 [N].中国旅游报,2017-4-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