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为敌”
2018-7-21,昆明
从我们小区出发,经过云南省中医院门口到广福路,有四五百米的路,叫做华晨路。
居然没有人行道!
这段路,交通比较繁忙,从早到晚车流不断;双向二车道都在走车,自行车和摩托车只能见缝插针,行人就只能紧贴着墙角走,或者在马路牙子上表演平衡木了。有很多次,我在这里看到挤碰,争吵和堵塞。还好,没看到行人被撞的事件。华晨路的设计,也许本来就没有考虑到自行车和行人。可能设计者是不骑自行车也不走路的,因此自行车道和人行道根本就不在他的观念里。
往前走,与华晨路垂直的,是广福路。这是昆明市南市区的主干道,双向六车道,宽敞,壮观。这是为汽车准备的道路,而且,这条道路还是城市的门面。这条道路的规划设计者显然是开车人,他希望视野开阔一些,道路宽敞一些,于是广福路就被设计建造成这个样子了。
在一定意义上,汽车道就是资本道,而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就是人道。可能在我们的规划设计者眼中,资本是尊贵的,而人(其实是别人)是可以忽视的,所以,资本可以大行其道,而人则无路可走。
我以前一直是骑自行车出行的,后来放弃了。因为随着城市道路越修越多,越修越宽敞,自行车道却越来越窄,越来越少了。在大街上骑行,经常是走着走着就走到了尽头,只能拐到机动车道边上,或者到人行道上推行。
前些天看一篇微信文章,出自北大一位搞城市设计的教授,叫李迪华。他说中国的城市设计是“与人为敌”的,它不考虑人的存在,人的感受;它不给人提供方便,反而是带来不方便。李教授列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中国城市设计的“与人为敌”。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这样的“与人为敌”。
我所在的学校,华中师范大学,它的东门道路,就是“与人为敌”的例子。东门是进出校园的主要通道,理应宽敞一些。实际上,大门不够宽,还主要留给了机动车。非机动车道也还可以,进出问题不大。问题就在人行道上。人行道很窄,两人对面很难错身,行人就不得不走到自行车道上去。就这样狭窄的小道,进入校园之后就马上撞到了一棵大梧桐树上了。道路就是通往梧桐树根部的。当然你不可能穿树而过,就只能走到机动车道上,再绕到前面的人行道。就这一段人行道也不让人省心。一下雨这里的路面就积水,机动车开过的时候会给走路的人溅一身脏水。我已经被好几次溅过脏水了。
在中国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道德与经济的冲突被推倒了极致。这种冲突最集中的表现就是人性的缺位。资本大行其道,而人性则无路可逃。不仅是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在我们的制度设计中,处处体现着人性的式微。比如我们的教育和医疗制度,越来越多体现的是资本的愿望,而不是人的意志。
下午看了一段微信视频。峨眉山上的背山工背砂子上山,一斤0.1元,一次能挣二十元。二十元是个什么概念呢?在山上可以买两瓶矿泉水,或者一袋方便面。我自己空手走上去还很辛苦。乘坐交通车加上缆车的话得三百块。而背山工如此辛苦一趟的收入仅仅二十元!
人是如此的廉价,而人创造的资本却是如此之昂贵!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见鬼逻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