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講“四等”


         佛教講“四等”,”此“四”亦譯“四無量”、“四梵行”,經典的定義是:“無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舍。言無量者,無量有情為所緣故,引無量福故,感無量果故。”這種禪定,要求把無量眾生作為靜思觀想的對象,牢固樹用用“慈、悲、喜、舍”對待一切眾生的基本觀念,若由此見諸行動,就能感得無量福報。

“慈”,即仁愛,指設法令眾生快樂的觀念;“悲”,即憐憫,指設法令眾生脫離苦難的觀念;喜”,指見眾生離苦得樂而生的喜悅感受;“舍”,指對各類眾生採取一視同仁、等量齊觀的態度。

從這“四無量”中,我們看到了佛教文化與中國儒家文化的相互交融,看到了傳統佛教在中國的傳教過程中,自覺地與中國傳統主流文化融為一體的自我改造,看到了中國傳統儒家的仁愛思想在其中的流淌。只不過他把中國傳統文化的那一種家族本位思想擴大到了眾生,突破了家族血緣的限制和狹隘,具有了更大的廣泛性和更強大的社會教化的功能,這是佛教的智慧,也是佛教中國化的智慧。

2021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