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彭小兵

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人,管理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访问学者,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大学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大学公益慈善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安诚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研究、传播经济思想和管理智慧,就公共政策和社会视点发表评论。

《公益慈善事业管理》(第2版)


 『起来,奋勇做这善工』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修订,《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教材的第2版终于面世了(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年10月);欢迎订阅。本书是本科生教材,也可以作为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的教辅参考文献(例如,开展案例教学)。第二版几个较为重要的更新是:

1.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公益慈善事业管理的学科归属问题;

2.增加了公益慈善事业的“科学依据”;

3.增加了宗教公益慈善、公益慈善项目评估、公益慈善组织认定、公益慈善市场化、公益慈善伦理、公益慈善信息披露等知识点,更新了各章节的案例分析题和练习思考题;

4.增加了《公益慈善事业管理》这门课...

Read more

提升“城市品质”座谈会


提升“城市品质”座谈会发言稿
彭小兵/2018.06.01
(重庆市沙坪坝区工商业联合会,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什么是城市品质,城市品质重点应该关注什么?
所谓城市品质,可能有很多界定,但主要应该体现为人们生存的舒适度以及城市美誉度,凝聚在城市景观里的无差别的居民劳动中。城市的舒适度、美誉度是城市形态、功能、品质的重要彰显,构成对民众的凝聚力的软实力。
城市品质所关注的,重点是环境卫生、舒适度、规范有序、文化内涵、经济活力,以及公共服务的覆盖、基础设施的完善、核心地段的雕琢、产业功能的提升以及社区人群的协作。
...

Read more

自由的释放


关注自由

        关于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经济成就,一直以来有很多种解读、解释,技术层面的、宏观层面的……,有人甚至还煞有介事地总结出很多“模式”。这里,通过以下40年来大致三个阶段的划分,我给出一种新的理论解释:

 
        其一,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约13年)之间个人自由之捆绑的释放阶段;
 
        其二,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头5年期间(...

Read more

走出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误区


关注价值、重拾信任:再论社会工作本土化*
彭小兵,王雪燕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重庆 400044)
 
摘要:社会工作融理论、技能、价值于一体,本质上是利他主义的社会互动。有效社会互动的价值基础是社会信任,即信任是社会工作服务开展的前提,信任文化是社会工作发展的文化土壤。通过对比中西方信任模式和局部典型访谈,检视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倾向性。研究表明,我国的社会工作本土化,重理论和技能的改造、轻本土文化的改造,高信任度的社会关系尚未形成,社会资本积累不足,导致实务困境、负面效应和缺乏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因此,当前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价值指向是...

Read more

如何学好《管理学》?——以案例讨论为例


如何学好《管理学》?——以案例讨论为例

摘自《管理学基础》(彭小兵,谢丹,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08P222-223

 

在多数情况下,管理类的教学是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外,还包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随时穿插大量的案例教学。大学生教育的最终目标,其实就是帮助受教育者一生能够不断地自我教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管理类的教学也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教学模式。此时,学生的准备和主动参与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首先是学习姿态:

有两种学习姿态,对于包括《管理学》在内的任何课程的学习都非常重要:一种是&ldqu...

Read more

信任机制与社会治理


信任机制与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合作治理

彭小兵,谭志恒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重庆大学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摘 要:积累社会资本,构筑一种高度信任的社会关系是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化解社会矛盾冲突“经济”基础和精神基石。环境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文化根源及其社会心理因素,是一段时期以来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行政伦理、公共政策既缺乏了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又缺失了对信任文化的营造,导致低水平的社会信任关系及社会资本积累不足,促使局部地区环境治理的社会合作机制坍塌,引致环境群体性事件因此,有效推动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多主体合作治理,需要重建社会信任关系,推...

Read more

社工硕士生获得第二届全国社会工作微课大赛三等奖


我院硕士生荣获第二届全国社会工作微课大赛三等奖

专业学位办公室、社会工作系

 

近日,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发布了第二届全国社会工作微课大赛获奖名单,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6社会工作硕士MSW研究生王珊、王雪燕、潘森三位同学创作的参赛作品《王小兔的又一天——名社区社会工作者工作的一天》以94分排名第七的成绩获得第二届全国社会工作微课大赛三等奖

据悉,2016年10月到12月,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开展追随镜头 记录点滴——用影像展示社会工作十年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全国社会工作微课大赛,...

Read more

环境集体行动


与邻避运动、环境群体性事件相关的概念在国外称为环境运动、集体行为或与环境相关的集体行为。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最早提出了群体性事件的定义,称为集合行为,即指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的冲动。特纳(Ralph H.Turner)提出突生规范理论:在集群过程中产生的共同心理,包括共同的愤恨、意识形态,是集体行为产生的关键因素,特别是谣言能引发能引起公众的集群及相应的的集群行为。罗伯特·布拉德(Robert D.Bullard)认为环境存在不公平现象,环境状况、政策和实践不合法。同时表明环境问题的真正原因是社会关系与...

Read more

细思恐极


  细思恐极

  美国大选前夕,一段特朗普在私密空间里露骨的羞辱女性的言论突然在美国各大媒体上了头条,以至于川普的选情全面告急,传统上忠于家庭、忠于基督信仰的保守党——共和党内,包括众议院共和党籍议长Ryan在内的一些大佬纷纷弃川,宣布不支持特朗普,甚至要求特朗普退选。

     羞辱女性当然是错误的、低级下流的,此言论也反映出特朗普作为一个从政者在个性和修养上存在缺陷。但美国选民和共和党人为何不冷静去仔细想想:

     第一,谁会保留有11年前一个纯个人私密空间里的音频?这人...

Read more

我看“产业政策”的必要性之争


  从“张维迎和林毅夫关于产业政策必要性之争”说起

2016年9月15日中秋节

     不知为何,林毅夫以及张维迎两位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关于产业政策必要性与否的学术争论(确切地讲,应该是两位学者的经济学理论、观点、学术功底的争论),这两天又残渣泛起。2016年中秋节前一天,微信上的《张维迎和林毅夫关于产业政策必要性之争你站在哪一边?》搞了个“产业政策有用么?”的投票,署名为“FMBA2012校友推荐”。

  这两位经济学大咖有关“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rd...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