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来,一方面,全球经济弱复苏的新常态得到确认,全球主要经济体贸易增长均不同程度同步放缓,“去美元化”、“去美国化”、“去全球化”的浪潮骤然高企,全球化呈现推进受阻的态势;另一方面,风险悄然“由轻变重”,伊拉克和乌克兰局势的恶化,进一步加剧了本就凸显的地缘政治风险,全球股市大范围连续下跌也显露了风险集中爆发的迹象。两种因素叠加,美元升值由此具备了一定持续性。美元这波匆匆到来强势,不会如预期般草草遁去。
世界的诡谲之处恰在于,共识往往不会变成现实,而一旦共识动摇,现实又突然开...
作者文章归档:程实
7月以来,一方面,全球经济弱复苏的新常态得到确认,全球主要经济体贸易增长均不同程度同步放缓,“去美元化”、“去美国化”、“去全球化”的浪潮骤然高企,全球化呈现推进受阻的态势;另一方面,风险悄然“由轻变重”,伊拉克和乌克兰局势的恶化,进一步加剧了本就凸显的地缘政治风险,全球股市大范围连续下跌也显露了风险集中爆发的迹象。两种因素叠加,美元升值由此具备了一定持续性。美元这波匆匆到来强势,不会如预期般草草遁去。
世界的诡谲之处恰在于,共识往往不会变成现实,而一旦共识动摇,现实又突然开...
——“盛世微言”系列之一百三十一
如果数据也有“操守”的话,那么,美国经济增长率应该是最没“节操”的一个了。要是抱着紧盯增长率的习惯去看,你根本搞不清美国经济究竟是好是坏。这不,2014年4月末公布的第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是0.1%,而上一个季度是2.6%,上上一个季度,则是4.1%,光看数据,半年之前还是火焰,半年之后就变成了海水。更有意思的是,季度增长率都跌了4个百分点了,山姆大叔们似乎却一点也不着急,要知道,美国经济1947年以来的平均增长率不过才3.3%,为什么美国经济一...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话并非只是调侃,很多时候,人类自以为掌握了未来的信息,其实只是被笃定和自负蒙蔽了自己。本周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如期公布了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WEO)》,字里行间充满着“纠结”的情绪。
为什么纠结?因为IMF之前表现得太兴奋、太乐观了些,才刚刚看到一些复苏加速的迹象,今年1月IMF就迫不及待地给WEO报告起了个《涨潮了吗(Is the Tide Rising)?》的标题,并毫无顾忌地调高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但1月以来经济世界的实际运行给IMF浇了一盆冷水,不仅复苏加速的短暂幻象突然消失了,甚至连稳健复苏的氛围也...
如果类似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那无论看上去多么偶然,也一定有内在的必然,所谓新兴市场(EM)危机就是如此。2012年下半年以来,新兴市场出现经济增速下滑、风险骤显的迹象,那时还可用“短期蛰伏”来解释;去年下半年,印度、印尼和泰国深陷金融混乱,还可理解为“局部危机”;今年以来,新兴市场再度发出一连串风险警号,金融危机有星火燎原之势。我们已不能否认,这种相对弱势已成阶段现实。
本周一,标准普尔公司将巴西国债评级由BBB调降至BBB-,此番调降让巴西的评级距离“垃圾级”仅一步之遥。放眼金砖国家,巴西、印度...
人民币贬值的断路器作用
——“盛世微言”系列之一百二十三
真正在变的,不是趋势,而是人心。近一段时期以来,人民币兑美元连续贬值,3月17日浮动区间从1%扩大到2%之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依旧连续走弱,截至3月21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逼近6.23,较1月中旬累计贬值超过2.5%,引发全球市场的高度关注。
观察市场对人民币贬值的讨论,一开始聚焦于“是谁主导了人民币贬值”,究竟是中国央行还是市场自己,各种分析莫衷一是,但随着一些官方言论的放出,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央行在这场突如...
3月以来,“坏消息”接踵而至,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连续贬值,超日债事件打破了刚性兑付魔咒,伦铜沪铜悍然跌停,上证股指跌破2000点整数关卡,出口数据明显趋冷,通缩压力悄然显现。如此背景下,市场对中国经济的担忧骤然升温。
值得强调的是,单看每个“坏消息”,杀伤力可能都是有限的,但它们的同时出现导致各类风险相互激化。笔者以为,仅从中国看中国,是看不到风险形成全貌的,只有从全球看中国,才能对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形成更全面和理性的认识。
中国经济是新兴市场的剪影
从全球看中国,中国经济现在碰到的种种问题既不是孤立的,更...
打破刚性兑付,无异于给广大消费者敲响了风险警钟,引导消费者客观认识风险和收益之间的辩证关系,减少对收益率高低的单边过度关注。
如果一件事情无法永远持续,那么,它必将终止,刚性兑付就是如此。2014年3月4日晚间,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发布公告,宣布2011年公司债券第二期利息无法按期全额支付,从而构成国内首例债券违约事件,打破了债市刚性兑付的魔咒。
大部分市场人士对这条新闻的直观感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打破刚性兑付就像靴子落地,势在必然,只不过没想到来得这么突然,且发生在债市,而不是更受关注的信托业。
作为标志性事件,超日...
经济预测可能并不靠谱,也并不精确,但却有用。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共同为投资者描绘了经济运行的基准情景,短期预测的调整为投资者提供了现实经济表现优于还是次于预期的重要信息,并由此让市场定位并发现未被察觉的新风险,而长期预测的变化则告诉投资者,这些已出现的不确定性是否已积累到足以影响长期趋势的量级。无论对于金融投资还是宏观政策制定,预测绝对水平可能并不重要,但预测的变化却对投资决策和政策变化提供了事实依据。
过了农历春节,国人传统意义上的新年才真正拉开序幕。新年伊始,市场上总是充斥着形形色色的经济预测,从方向上看,这些预测分歧甚大,看空、看多和看平者几乎三分天下。从方法上看,这些预测...
如果说本轮危机中有学术明星,那么,R&R算是聚光灯下最闪耀的一对。
自危机爆发以来,哈佛大学的卡门·莱因哈特(Carmen M. Reinhart)教授和肯尼斯·罗格夫(Kenneth S. Rogoff)教授笔耕不辍,接连发表了一系列长时间序列、宽国别视角的危机研究成果。
2014年1月,在全球经济乍暖还寒之际,美国经济研究局(NBER)的官网上又出现了打着“R&R”标签的工作论文。在这篇名为《Recovery from Financial Crises: Evidence from 100 E...
作为2013年最诡异的昙花一现,比特币市场这株“郁金香”,等不到全面怒放,就已迅速凋零。继中国监管部门出台《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否认比特币是货币之后,欧洲银行业管理局、印尼央行和挪威政府相继发出对比特币的风险警告,比特币价格也由此一路大跌。
所谓不以成败论英雄,尽管比特币的货币梦想已被粉碎、投资远景也渐显惨淡,但在我看来,对于经济金融研究而言,今年的“比特币现象”是一笔宝贵的现实财富,它对货币属性转换、货币职能演变、虚拟货币进化和货币体系改革的思想震撼和思想启迪,值得我们长久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