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卢锋

卢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教授致福轩之友讲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士(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1985年),英国利兹大学经济学博士(1994年)。主要研究和教学领域:经济学原理、管理经济学、中国农业经济、产品内分工与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总量 10年内超美国


  编者按

  今年第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9.1%,这个数据在全世界的经济中仍然是最高的。但跟去年一季度的11.9%和2007年二季度的13.5%相比,中国经济增速在放缓。

  如何看待这个减速?近日在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讲座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卢锋为我们答疑解惑。

  1 开篇的话

  经济增速放缓 中国与世界“同病相怜”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世界的经济增速也在放缓,如此看来中国的变化和世界的变化是有联系的。

  中国近期的经济增速的减缓,可能就是由短期宏观调控政策以及长期经济发展的一些结构性的变化这两...

Read more

中国经济体量迅速增长是把双刃剑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卢锋在第七届中国资本[4.50 0.00%]市场年会上做了题为《给中国经济“量体称重”》的演讲。

  选择宏观增长和大宗商品消费等若干基础性指标,梳理历史数据,观察中国经济的全球总量占比和增量贡献比,可以发现中国经济的人均量较小,总量较大,增量也很大。中国经济体量快速增长的特征要求重新审视我国的对外经贸政策和战略思维。

  中国经济总量

  在未来十年或将赶超美国

  在过去的30年,中国经济总量和人均GDP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是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增长速度有很大差别。从1978至1990年12年中,中国的经济...

Read more

G20增长目标:强劲、持续难两全


  核心提示:从全球经济运行表现看,形势不容乐观。正如戛纳峰会坦言的,全球经济增速正面临“减缓走弱”事实。

  二十国集团2009年9月在美国匹兹堡举行第三次峰会,提出促进全球经济“强劲、可持续与平衡”增长目标。此后峰会一直把贯彻这一增长目标和政策框架作为会议基本议程之一。日前戛纳峰会闭幕发表公告,在规划“全球增长和就业战略”时,没有继续沿用“强劲增长”表述,显示G20的增长目标发生某种调整。

  从建设未来全球治理结构角度看,2008年底金融危机爆发特殊形势下G20峰会的应运而生...

Read more

有必要适当踩踩刹车


  中国经济过去30余年以两位数年均增速成长,被称作经济发展的奇迹。不过从新一轮景气增长呈现特点看,我们可能要告别长期习以为常的两位数经济增长率,适当调减经济增速预期。

  这首先源自经济供给面因素逐步演变的内在规律要求。人口数据显示,中国劳动力数量增长目前这两年经历最高点,借助劳动力数量增长推动经济扩张的动能作用将释放殆尽,对潜在供给增长速度产生制约作用。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大规模转移,是推动快速增长的又一供给面条件。过去十年中国非农就业增长达到1.2亿左右,农业劳动力净转出数量达到约6000万人,农业劳动力占比已下降到35%上下。中国劳动市场转型仍将长期持续,但是农...

Read more

宏观调控多样化反思


     中国经济晚近十年快速追赶,并在大宗商品、投资甚至总需求等指标上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增量贡献国。这一时期,本币汇率调整滞后伴随外部不平衡,使中国经济总体呈现“顺差型总需求偏强”格局,通胀指标表现出“四高四低”的结构分布特点。

  上述背景下,宏观调控部门采用了什么措施调节总需求以保证宏观稳定?中国总需求管理政策有什么特点?分析这些特点对完善中国“开放型宏观政策架构”有何启示?

  目前中国经济处于城市化高速推进和生产率快速追赶阶段,通货紧缩和总需求不足并非难以避免,总需求...

Read more

政策空间逼仄的美国


  穆迪等国际评级机构甚至警告要下调美国债务评级,由此可见美国财政政策运作空间更加逼仄。

  空间更见逼仄

  美国经济2010年走势基本特点是:复苏态势进一步明朗,结构性困境愈加清晰。具体表现可用“喜忧参半”描述。如美国外贸逆差近年大幅下降,不过逆差减少主要发生在危机爆发前和2009年,2010年数据显示外部失衡出现与经济复苏一起“复苏”势头。又如危机时人们担忧的通缩风险得到较好控制,然而大宗商品和进口价格上涨可能引入通胀压力。

  这些现象说明,美国经济复苏态势虽更趋明朗,然而深层结构矛盾也更清晰浮出水面,从而使奥巴马...

Read more

经济增长过快不划算


  从中国开放增长经验显示,在大国快速城市化工业化成长阶段,经济增长过快会加剧贸易条件恶化。这使得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产出增长转换为用实际购买力衡量国内总收入(GDI)时,有所减少——因此,从贸易条件和福利损益角度看,增长过快并不划算。

  一国贸易条件指该国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比率。如特定年份一国出口价格相对进口价格下降即贸易条件恶化,则表示一国需要出口更多产出品才能从国际市场上买进与上年同样数量外国物品,或者出口与去年相同数量物品仅能交换到较少量外国商品——这意味着一国国民福利相对损失;反之,特定时期出口价格相对进口价格上升,则...

Read more

卢锋:中国劳动市场火爆的隐忧


  中国劳动市场火爆的隐忧

  卢锋
  北京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FT中文网 CMRC朗润经济评论 2011年4月8日 

  今年开春后“用工荒”再次成为媒体讨论热点,甚至中西部传统劳务输出地区也出现用工紧缺现象。对此企业加薪招工,各地政府则纷纷提高最低工资标准。2011年劳动市场有望继续“量价齐增”的火爆形势。

  去年劳动市场就很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68万人,比年初有关部门规划的900万人数超出四分之一强。就业数量超预期扩张,伴随着工资快速增长。笔者去年暑期到四省七市县考察就业,所到之...

Read more

卢锋:政策空间逼仄的美国


  政策空间逼仄的美国

  作者:卢锋 陈建奇
  来源:南方周末

  穆迪等国际评级机构甚至警告要下调美国债务评级,由此可见美国财政政策运作空间更加逼仄。

  空间更见逼仄

  美国经济2010年走势基本特点是:复苏态势进一步明朗,结构性困境愈加清晰。具体表现可用“喜忧参半”描述。如美国外贸逆差近年大幅下降,不过逆差减少主要发生在危机爆发前和2009年,2010年数据显示外部失衡出现与经济复苏一起“复苏”势头。又如危机时人们担忧的通缩风险得到较好控制,然而大宗商品和进口价格上涨可能引入通胀压力。

  这些现象说明,美国经济复苏态势虽更趋明朗...

Read more

卢锋:宏观调控多样化反思


  卢锋:宏观调控多样化反思

  发布日期:2010-6-8

  中国经济晚近十年快速追赶,并在大宗商品、投资甚至总需求等指标上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增量贡献国。这一时期,本币汇率调整滞后伴随外部不平衡,使中国经济总体呈现“顺差型总需求偏强”格局,通胀指标表现出“四高四低”的结构分布特点。

  上述背景下,宏观调控部门采用了什么措施调节总需求以保证宏观稳定?中国总需求管理政策有什么特点?分析这些特点对完善中国“开放型宏观政策架构”有何启示?

  目前中国经济处于城市化高速推进和生产率快速追赶阶段,通货紧缩和总需求不足并非...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