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王淼

1991—1995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系上大学 1995—2001 交通部公路一局 2001—— 中国改革报.现任理论部主任
个人博客:http://wangmiao711.blogchina.com

“大拆大建”不符合科学发展观


“大拆大建”不符合科学发展观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杨重光指出,城市建设不能“一年一个样”

本报记者

    今年,北京的扬沙浮尘天气比以往更加严重了。一篇《空气超重污染工地还扬尘 北京市副市长大发脾气》的报道显示,今年是北京进入城市建设高峰期的一年,目前北京近郊区的2100个工地,开复工面积超过了1.3亿平方米。北京市副市长吉林严厉地指出,不要将责任推卸到北方大范围的沙尘暴天气上。空气重度污染的主要问题是扬尘比较突出,形成扬尘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但是40%来自于工地扬尘。中国就像一个大工地,这是很...

Read more

学习华西经验关键在取“真经”


学习华西经验关键在取“真经”

    建设新农村,人们就会想到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华西村。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因此,在中央建设新农村的号召发出后,华西村自然成了各地希望效仿的榜样。据《光明日报》报道,327,湖北、辽宁、内蒙古、黑龙江等5个省的250名村支书来到华西村,参加以“学习吴仁宝,建设新农村...

Read more

新农村建设政策的突出特点是“口惠实至”


新农村建设政策的突出特点是“口惠实至”

———访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杨新人

本报记者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针对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有针对性地搞好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记者近日采访了民革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杨新人。

记者: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也曾提过新农村建设问题,而且中央关于新农村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要求涉及的几个方面内容,此前中央也分别在不同情况...

Read more

新型农民重在提高公民意识和专业技能


新型农民重在提高公民意识和专业技能

———武汉大学彭富春教授谈培养新型农民问题

本报记者

 

 “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篇第七章专门谈到培养新型农民的问题。围绕如何培养培养新型农民的问题,近日记者采访了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彭富春教授。彭富春指出,建设新农村必须有新型农民,新型农民不是简单认识几个字,而是一有现代公民意识,二有专业技能的公民。

在今年的两会上,彭富春教授提出了“关于加强公民素质教育”和“关于加强培养农村新人”...

Read more

2000万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重视


2000万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重视

——— 全国人大代表呼吁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纪略

本报记者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数的增加,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而子女留守农村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在一些劳务输出的主要地方,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成长教育面临的各种问题正在逐渐显现出来。37日,来自江苏宿迁市的全国人大张新实代表在江苏团集体审议“十一五”规划草案时说,宿迁市农村初中、小学共有学生68万人,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子女已占到30%,达20万人之多。留守儿童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

Read more

网络可望造就民主新形式


网络可望造就民主新形式

--两会采访的几点随想

王淼

今年有幸参加了全国人大的采访,跻身两三千名“狗崽队”之列,亲眼见证了中国最高权力机构的运作。会议期间,忙于规定动作,一些所思所想没有及时记录整理。会议结束10天了,终于可以喘一口气把自己的一些不成熟观感略为记录下来了。

其一:中国民主可能会突破传统西方以议会为载体的代议制。今年博客、论坛议政达到一个高潮,不仅有代表委员开了博客,而且有人呼吁总理开博客,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作了积极回应。我以为,随着网络的发展,这很可能意味着中国将出现新形式的直接民主,民意渠道可能会通过网络直达。相对于代表委员的议政,网...

Read more

理论“攻坚”直向政府改革


理论“攻坚”直向政府改革

———2005年中国理论界积极为改革攻坚出谋划策

本报记者

 

    2005年被称为改革攻坚年。改革攻坚的一个重点就是理论攻坚。在对改革任务的排序中,以往都是把国企改革作为整体改革的中心环节,但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我们看到,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被列为今后改革的首要任务。改革重点的转移,是与理论界多年的研究与呼吁分不开的。回顾2005年对于改革的讨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虽然在很多具体改革路径上,学...

Read more

超过60%的北京市民高度关注改革


超过60%的北京市民高度关注改革

市民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令人挂心

本报记者

 

记者近日获悉,在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于今年针对北京市经济体制改革市民满意度进行的入户访问式抽样调查中,北京市民认为最重要的改革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最不满意的改革是“收入与分配制度”改革。这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实际成功问卷1150份,该调查显示,北京市民对经济体制改革关注度较高,超过60%的市民对经济体制改革表示高度关注。其中,农民更关注改革———农民...

Read more

深化政府改革的关键是实现“政企分开”


深化政府改革的关键是实现“政企分开”

———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黄范章教授

本报记者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在中央文件中强调了“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综观“建议”对下一阶段改革的部署,可以发现,政府改革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文件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

Read more

民间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民间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本报记者

“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引入,不仅直接导致了民间组织在数量和种类上的激增,更重要的是这些新产生的民间组织在性质上大大不同于改革开放前所存在的‘社会团体’。上世纪80年代后民间组织的民间性、自主性、组织性、志愿性和合法性都得到了很大的增强。”1214日,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教授在“民间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项目成果发布会上作总报告时指出,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八大人民团体、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中国文艺界联合会等准政府社团基层组织及学生社团、社...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