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文化和人及人群相关,即有怎样的人,就有怎样的文化;同时,文化和领导者(管理者)的价值观选择及制度设计相关。那么,除了这两点,文化还和什么相关?熊秉元先生在《正义的成本》一书中,提到了农业社会的“手足之情”的例子:
“因为在农事上要一起耕田、除草、插秧、灌溉、收割,所以兄弟之间,自然而然地发展出紧密的关系。而且,除了生产上合作之外,在消费和储蓄上,也都是共存共荣、休戚与共。一旦面对天灾人祸,还要互通有无,发挥保险的功能。因此,需要为发明之母(经济学家会说,需要为供给之母)。在农业社会里,人们不知不觉地雕塑出浓厚的手足之情。一般人会...
作者文章归档:王学秀

主要研究方向:企业文化理论及操作、中国文化与管理思想。主讲课程:企业文化理论、企业文化实务操作。
近年来出版著作3部,发表文章3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6项,主持企业咨询横向课题13项,主要从事企业文化设计、文本制作、推广实施等方面的工作。
在实践方面,近年来服务过的企业包括中远散货运输有限公司、招商银行、将军投资控股公司、上海港机重工有限公司、山东济发集团、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天津电力建设公司、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河间电力局、天津长芦盐业集团公司、山东海龙股份有限公司、济南东港安全印刷股份有限公司、金士力佳友公司、神华集团神东电力公司、葵花药业集团公司等企业。
主持交通部“交通文化课题”之子课题“航标文化研究”,参与建设部政研会课题“房地产行业文化研究”。担任山东济发集团、天津电力建设公司、葵花药业集团公司、济南房管局行业文化建设课题等企业文化顾问。
2003-2005年,参与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与国家劳动人事部共同举办的“全国企业文化管理师”认证培训工作,作为核心主讲教授,在北京、上海、深圳、昆明、成都、济南、天津等地讲授29次共600余学时。
2005年至今,参与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标准制订工作,担任标准制定专家组成员,《企业文化师》教材副主编,1-5期培训主讲教师。
文化和什么相关?
我一直认为,文化和企业文化首先是人及人群相关的,即有怎样的人,一般会有怎样的文化,不管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道不同不相为谋”,还是人及人群的行业属性、知识属性等等,无不透视着人群与文化的关系。比如,教师群体有自身独特的文化,而公司人有公司人的文化模式。公司人当中,不同行业又有不同行业的行为模式,比如在很多施工类公司就常常听到,“我们这个行业,酒文化是少不了的”,等等。
那么,人和人群是否就决定了文化的核心和本质?不同的人组成的群体,是否可以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除了人和人群之外,还有什么东西左右着文化...
行动着的“布道者”——《心力管理故事》述评
在学习过程中,我一直牢记德鲁克先生的那句名言:管理是一种实践。所以,相比理论层面的学习,我更加注重创造更多机会观察和学习企业实践中产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作为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刘鹏凯先生在领导黑松林持续成长的同时,独辟蹊径地开展了对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的持续观察和思考。多年来,他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一样,成为我国企业界关注的重要话题。在拜读过《黑松林——我的太阳》和《心力管理》之后,《心力管理故事》又摆在我的面前。这是鹏凯先生继《心力管理》的理论阐述后,结合企业的尤其是他自身的管理实践和思考,为我们奉上的又一“心力管理”的力作。
...
天津东亚与德胜洋楼
把中国近代的天津东亚公司和当代的德胜洋楼公司放在一起比较,似乎有些无厘头。但仔细研读和观察这两家公司,我们似乎发现,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甚多。自然,这样的现象会让我们觉得十分的惋惜和疑问:为什么时隔差不多一百年,我们的企业所倡导的东西还是那样的一致?还是我那句老话:“一百年,我们改变了什么?”当然,另一方面,也由不得我们不自豪:一百年以前,我们紧跟时代的潮流,就有了像东亚这样的公司!下面把我认为的东亚和德胜比较像的地方略做总结:
1. 领导人的经历
史载,东亚创始人宋棐卿先生18岁考入齐鲁大学,后转燕京大学。1920年去美芝加哥西北大学商学院...
让所有的基督徒都是牧师?
马丁•路德在西方宗教改革上的一大贡献,就是把希伯来语的《圣经·旧约》翻译成德语,又把希腊语的《圣经·新约》翻译成了德语。这样一来,原来由天主教牧师们专擅、可以随意解释的《圣经》“话语权”一夜之间丧失殆尽。《圣经》走出了由专人解读、信众只能“听喝”的神秘主义,大家都会看原文了,都能理解原文的意思了,于是,多了一个信徒,就多了一个监督者;于是,所有的基督徒都变成了牧师。
想起这个典故,是因为近期总遇到在文化理念设计方面的纠结。一些人总说,文化理念一定要通俗易懂,让员工看明白,这样的理念才是好的...
企业文化是“设计”出来的还是“实践’出来的?
在实践中观察企业文化的状态时,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公司设计了企业文化理念,并且认真地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实行,慢慢会养成了产生一些好的成果;而有的公司尽管设计了靓丽的文化理念,但管理实践不配套,结果是徒有其表。还有一类公司,你看不到他的文化理念,或者很少,但在实践中观察,你会发现他养成了一些很好的文化。
基于此,有人说企业文化的建设分为两种模式:一是先有文化理念和系统的想法(不一定有成型的和成文本的东西),接着在实践中推行,即所谓“设计出来的”;二是有的企业表面上啥都没有,但会积累一些好的或不好的文化。说实在话,我不是很认同这样的说法。比如,第一种是企...
怎样看待我们的传统?
2009年,我曾经就关于传统的问题做了几篇小文章,其中谈到的核心观点是:
第一,如希尔斯在其著名的《论传统》一书中说,传统,就是“代代相传的事物。就其最明显、最基本的意义来看,它的涵义仅只是世代相传的东西,即任何从过去延传至今或相传至今的东西。”其实,希尔斯的定义十分明确,就是传统一定是动态相传、并且“至今”的东西。因此,我们看传统,不应该以一种孤立的、静态的视角来看,传统不是过去某一时段的一些东西,而是在族群或者组织中动态演变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包容了各个时期的东西。
第二,任何妄图将传统文化“拿来...
管理精细化、威权文化与官僚主义
管理精细化是个好事,其实也就是要使企业的管理越来越趋近于科学与效率。但是,近来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却表明,管理精细化反而对企业的管理造成了一些困扰。比如,在有的企业发现,所谓管理精细化,就是一些没有在一线工作过、不懂业务的人,坐在办公室里编制一大堆的制度、程序,下发下属业务单位,让大家无休止地填报各种材料、数据、报表,以实现对下属单位的全面控制,似乎这就是精细管理。
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实现通过管理提升达到变革,反而造成了对下属业务单位的困扰:有企业的员工说,我们一线的工人都不会写材料,甚至连字都不大认识,没法写工作台帐,于是找一个大学生,专门对付上面的这些材料。在一家央企的...
博雅企业文化论坛第34期:张金奎的理念和郁美净的企业文化
博雅企业文化论坛第34期在郁美净公司举办,天津一轻集团纪委书记张建庆先生以“我眼中的张金奎”介绍了郁美净公司前任董事长张金奎先生管理公司的理念;郁美净公司党委书记崔荣健先生介绍了郁美净公司的文化及下一步企业文化建设的设想。
无论中外,一家企业的发展史总和一个或多个卓越的企业领导人紧密相连。我经常说一句话,一家企业的持续成长,首先是企业的领导者在关键的节点上选择了正确价值观的结果。在我们日常的不经意当中,价值观似乎离我们很远,其实不然。在人生的每时每刻、在职业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时常面临着诸多选择,而且这些选择往往是在信息不对称或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作为...
博雅企业文化论坛第33期:自然环境与文化的相互影响
博雅企业文化论坛第33期的主题是,自然环境与文化的相互影响。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几乎每一位著名的人类学家在谈到文化时,都不可避免地首先谈到环境问题,以至于在人类学中发展出了著名的“地理环境学派”。其中,德国学者拉策尔认为,自然对个人以及通过个人对整个民族特质和精神的影响是起决定作用的。文化要素是随民族迁徙而扩散的,文化要素的相似性证明文化间存在历史上的同根关系和某种联系。同样是德国学者的莱奥·弗罗贝纽斯第一次提出了“文化圈”概念,并考察各文化间相同元素的数量,以确定是否来自同源。他认为,人不是文化的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