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谢泳

1961年出生。1983年毕业于山西晋中师专英语专业。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黄河》杂志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问题。已出版的书有:《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命运》等。谢泳近年在中国知识界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他的两项研究,一是关于储安平和《观察》周刊,一是关于西南联大。在这个基础上,他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清理了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的传统并做了肯定性评价。他以人物、杂志和大学为切入点的研究视角,对重新理解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有较 强的概括力。他不是专业学者,但他的工作却能给人启发。他对原始材料的选择和重视,使他的工作富有学术性;对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又有思想性。

萨本栋致胡适的几封信


萨本栋致胡适的几封信

 

 

萨本栋是中国著名物理学家,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这在当时是中国学术界最高学术荣誉。萨本栋在整个抗战时期都担任厦门大学的校长。他离开厦门大学校长一职后,转任当时的中央研究院总干事,负责研究院的日常工作。1948年中央研究院完成了中国学术史上第一次院士选举工作,当时具体负责此事的就是萨本栋。

抗战前,厦门大学曾拟聘任胡适出任校长,胡适没有答应,这一职务最后落在了当时在清华大学任教的萨本栋身上,他当时只有35岁。萨本栋是福建闽侯人,1922年清华放洋的留学生,同届有闻一多、罗隆基、雷海宗、王际真、吴泽霖、潘光旦等。在当...

Read more

2011年03月16日


Condom中国传播小史

 

 

人类原初的智慧,往往体现在与他们日常生活最紧密的器物中,比如锅碗瓢盆,桌椅床橙一类,后世再变化,变化的其实主要是材质,造型和实用意义,一般不出原始智慧,而且这种智慧的显现总是具有凝固和相对稳定性。也就是说,在相当多的人类活动中,有一种初始即成型的现象。因为简单的智慧其实就是最高的智慧,最切实用和最符合当时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佳选择。本文通过避孕套在中国的传播,说明人类智慧显现的某种特点。

避孕套(Condom),现在一般称为安全套,它的实际意义其实早已超出了避孕作用,而成为人类性生活中的主要器物,特别是爱滋病发现以后...

Read more

祝贺夏红《政法往事》出版


认识夏红快有十年时间了。记得最初见他,是在清华附近的万圣书园。他的健谈和识见,在我所接触到的青年中是非常难得的。一般来说,青年极容易“左”,因为青年在人生的某一时段,天然居于边缘,对主流容易 产生反感,加上青年多数有流浪和漂泊的生活经历,居无定所,性格中难免有颓废的东西,所以反抗是青年性格中难以避免的性格特征,游行、示威、革命、造反一类的事,最容易吸引青年。我也是从这个年纪过来的人,对青年的处境还算是了解。青年而能有“右”的感觉,能对生活和历史有冷静判断,这很难得,我想夏红属于这样的青年。

夏红能写作,研究主题非常独特,他选择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以法学为基本教育背景的人来切入这...

Read more

如何读传记


如何读传记
                           谢 泳


 不论是文科还是理科学生,离开学校后你的专业可能就很少再用了,就是职业与专业密切相关,你常读的书肯定不会是专业方面的。现代社会,学历只是资历,没有这个资历不行,但毕业后很快把学校学到的知识还给老师,是常有的事,谁也不能例外。大学的好处是素养和经历,功课本身还在其次。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最重要。我在学校里是教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别的书我不敢说有什么体会,但作家传记方面的书,我有一点自己的读书体会,不一定对,说出来供朋友们参考。
凡重要的作家,通常都有不止一本以上的完整传记,包括作家本人叙述自己...

Read more

推荐《平民政治的基本原理》


推荐《平民政治的基本原理》

这本《平民政治的基本原理》是早年做过驻华公使的芮恩施(Paul·S·Reinsch)专为中国人写的一本公民教育读本,1922 年商务印书馆印行,中英文对照本,罗家伦翻译,蒋梦麟校阅并序。据 罗家伦在“译言”中说,他翻译这本书时,冯友兰和周炳琳都帮过忙.

所谓“平民政治”是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区别于“君主政治”和“贵族政治”,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民主政治或者民主宪政。蒋梦麟在序言中说:“ 芮先生在中国多年,多与我国人士往还,对于中国抱十分希望,我国人民对于先生感情亦极厚,芮先生不但为欧美的政治学者,对于中国政治亦素有研究,,所以他这本...

Read more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法》出版后我和一个记者的谈话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法》出版后我和一个记者的谈话

 

记者:.您有写日记、保留书信的习惯吗?古代、近代的文人留下了日记、书信这样的资料可供后人研究他们以及他们的各种造诣,随着电脑、网络的兴起,这种传统是否还会得到继承?现代人能为百年之后的人们留下什么可供研究当前的资料?

 

谢泳:我不写日记,但有保留别人书信的习惯。随着电脑和网络的发展,日记、书信,作为基本的保存记忆和交流方式,肯定会慢慢退出主要流通领域。但不会完全消失,因为人是复杂的,总有一些人喜欢原始的方式,就像现在有人喜欢粗布衣服一样。人类一般智慧一定以选择最好的为上。毛笔作为基本书写工具的历史,最终...

Read more

关于编辑《1978——1980年中国高校学生文学杂志篇目汇编》的启事


关于编辑《1978——1980年中国高校学生文学杂志篇目汇编》的启事

1978——1980年中国高校学生文学杂志篇目汇编》是我准备了许多年的一个题目,目前史料搜集工作正在进行,希望明年(2012年)能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文本奉献给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重理论批评而轻史料搜集整理,这使学科建设较为落后。我现在进行的这个工作,一是来源于我当年的记忆,二是依赖我个人的收藏,虽然相当不完善,但我希望能把这个工作做成一个基础较为牢靠的学术资料,所以特别希望看到这个启事的朋友,能够为我提示相关信息,特别是当时一些普通高校学生主编过的文学杂志,不论是铅印、油印、手抄,不论出过...

Read more

《榆次集·后记》


《榆次集·后记》

 

 

收在本集中的文字,是我近年读书的几则笔记。年纪稍长,读书的趣味有些变化,青年时代翻过但没有读进去的书,在年纪稍长后重读,似乎多少有了点体会和亲切感,我近年喜读赵翼《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俞正燮《癸巳类稿》、黄《花随人圣庵摭忆》一类的笔记,在老辈学者中,我比较喜欢梁启超、陈寅恪、胡适、傅斯年几位学者。我读他们的书,抱定一个宗旨,即只读他们的书,绝对不涉及他们所研究的问题,我只是从他们的研究中看他们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趣味以及学术视野,我把从他们那里体会出的些许感受,用来观察中国现当代历史中遇到的问题。

因为多年来有点搜集材料的爱好...

Read more

《中国现代文学史稀见史料·前言》


《中国现代文学史稀见史料·前言》
 
这里搜集的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三种史料并不特别难见,但在事实和经验中,它们的使用率并不高,有鉴于此,我和登山兄想到把它们集中重印出来,供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学者使用。
 第一本是英文《中国现代小说戏剧一千五百种》(1500 Modern Chinese Novels & Plays)。
本书是1948年辅仁大学印刷的,严格说不是正式出版物,所以可能流通不广。夏志清写《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时候,在前言里专门提到宋淇送他的这本书非常有用。这本书的作者,通常都认为是善秉仁。关于此书的编辑情况是这样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