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杨东平

1949年生,“自然之友”副会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总策划,中央电视台谈话节目“实话实说”节目指导。主要从事教育研究和文化研究。著有《通才教育论》、《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21世纪生存空间》、《最后的城墙》、《倾斜的金字塔》等;编有《教育:我们有话要说》、《大学精神》、《社会圆桌》等。

咂摸生日


     9月28日。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比新中国早出生了两天,应了“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这句话。然后便是一代人的共同经历了:50年代的红领巾、60年代的红卫兵、70年代的知青,80年代各显其能,90年代各奔东西。

     日前,21世纪教育研究院、西部阳光、自然之友的同事和一些学生,在南锣鼓巷的“咂摸咖啡馆”为我聚会,于是有了一个咂摸生日的机会。其实,我不喜欢过生日,也不喜欢正式的仪式、形式。小孩最喜欢过生日,年长者只能愈显其老,自惭形秽。我说,年近...

Read more

中国面向未来的教育理想、教育哲学


 

一、教育文化的生长:从近代到现代
中国的传统教育,本身是一种高度伦理化的教育,科举制度即使一种考试制度,也是一
种选官制度,教育之体则附于国家政治之体,缺乏的独立社会地位。传统教育所固有的国家
功利主义价值,在新的社会发展和历史境遇中中被极大地激发和强化了。在近代中国救亡图
存的民族危机和社会转型中,无论洋务派的官僚还是维新派的志士,都高张“教育救国”的
大旗,主张变科举、立学校、兴西学。近代兴新学的主张,重视的主要是富国强兵的技艺之
学,教育被视为主要是一种人力资源的开发,被赋予了强烈的技术主义、国家功利主义价值,
个人成为实现国家...

Read more

为南方科大加油


     听惯了层出不穷的教育丑闻,朱清时被聘南方科技大学(筹)校长的消息,直如拂面春风,令人难以置信。当我们还在为高校去行政化的可行性争论不休时,一个新的实践正在悄悄产生。它的意义非常重大,这不仅是对朱清时个人操守和能力的认同,选对了人当然是重要的一步;南方科大的筹办从一开始就是制度创新的产物,是对地方举办高等教育权利的坚持和争取。现在,它直接瞄准了下一个目标:攻克中国高等学校行政化的“癌症”。

     教育的许多陋行,如奥数、应试教育、课业负担等等,正在陷入一种&ldquo...

Read more

警惕对农村学生教育机会的制度化伤害


     今年年初,从温总理的关注开始,农村学生上大学的机会又成为一个公共话题。基本情况是在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中,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总体在上升,从1989年的占43.4%到2003年与城市生源比例持平,2005年已经达到53%。问题主要是在重点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在明显下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农村新生的比例早已不足20%。南开大学农村新生的比例,2006年为30%,2007年为25%,2008年为24%。农村学生历来较多的中国农业大学,下降趋势也很明显,2001年前均在39%左右,2007年已跌至31.2%。

  ...

Read more

建立教育公共政策的纠错机制


    不久前,高考录取被媒体揭露的浙江“三模三电”加分事件、重庆民族生作假事件等等,引起公众对改革高考加分政策、保送生政策等的热议。然而,所有这些意见、讨论往往止于“新闻事件”,热闹过后,复归平静,现状依然。这不仅令人悲哀,也是很可怕的。不可否认,大多数攻克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对政策实施的效果加以监测和评估,作出调整、完善乃至终结的改变。一个系统如果丧失了自我疗伤、自我纠错的机制,一旦形成,便只能永远带病运行下去,其后果必然导致大面积的变质异化,彻底破坏高考制度的公平性和公信...

Read more

温州的新公民学校


     9月8日,参加温州龙湾区第一新公民学校揭牌仪式。这所主要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小学是由公益组织南都基金会与地方政府合作举办的。

 

 

左七为南都基金会秘书长徐永光

 

    和长三角的许多城市一样,温州在经济成长的过程中,吸纳了大量外地农民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也成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目前全市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22 .1万,年增长2万人(而宁波市年增长人数达4万之多)。龙湾区是农民工集中的地区,农民工子女达3万多人。全区共有公办小学35所、初中12所,其中的23所小学...

Read more

新中国美术:不可磨灭的记忆


    曾有人言,对过去时代的记录,最真实无欺的是音乐;其实,美术作品也是。

    周日到美术馆看“新中国美术60年”大展,没想到竟然是免费的。对我而言,这是一次难得的“怀旧”经历,重温那些从少年起,在每一期《美术》杂志上所熟知的画家和画作。

   

    大厅扑面而来的巨大的领袖画和宏大主题的纪念性绘画,迅即把我们带回特定的年代。那大致是五六十年代政治教科书的绘图史,八一起义、长征路上、三湾改编、延安整风、抗日战争...

Read more

新圣女公墓的遐思 ——俄罗斯印象之四


    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新圣女公墓,成为中国人必去的旅游景点。但对俄罗斯人,那是一个真正的公墓,前来凭吊的人络绎不绝。那里埋葬了俄罗斯历史上众多的名人,艺术家、科学家、学者、将军、元帅等等,包括果戈里、契柯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奥斯特洛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等沙俄和苏联时期的文化名人,也包括赫鲁晓夫、叶利钦等政治家。

    新圣女公墓之所以著名,还因为它别具特色的墓园文化。与中国沉闷压抑、千篇一律的墓地不同,这里是展示逝者智慧、风采的场所,绿树和鲜花掩映之中,风格各异的墓碑、多姿多采的雕塑令人目不暇接,尤如进入艺术殿堂。

...

Read more

俄罗斯新娘——俄罗斯印象之二


    在俄罗斯的风景名胜地,经常看到加长的林肯车,那是新娘的婚车。俄罗斯新娘成为一道国人争睹的风景,确实亮丽,而且国内没有。

    俄罗斯新娘大多十分漂亮,虽说“嫁人要嫁普京那样的人”,她们的新郎却都高大英武。俄罗斯人的婚俗不讲究单双日,不限于酒宴。世俗化和物质化的生活,并没有损害青年一代对历史的尊重。他们在亲友的簇拥中,手捧鲜花到无名烈士墓、胜利广场或当地的名人雕塑,首先向先烈致敬。然后,在湖畔、草地喝香宾酒,接吻,拍照。再去教堂完成仪式,酒宴则是最后的一道程序。

 

 ...

Read more

莫斯科-北京 ——俄罗斯印象之三


    在圣彼得堡,导游提示气温很高:25度。在莫斯科,导游提示当天是夏天的最高温度:26度。相距500公里的圣彼得堡和莫斯科,有些类似上海和北京。圣彼得堡和上海为港口城市,经济中心,系姐妹城市;莫斯科和北京作为首都,是传统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圣彼得堡作为沙俄的首都、苏联的“第二首都”,历史风貌保存完好,完全没有现代化高楼,天际轮廓线仍是一个世纪前的教堂的金顶或尖塔。莫斯科则在许多方面与北京相似:面积1000平方公里,1400万人口,400万辆小汽车,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公共汽车、地铁并用,地面堵...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