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帕萨迪纳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我在这个学校工作了22年了。
一个人如果开始回忆往事,就说明开始老了,这是我为什么老不太愿意这类回忆往事的专访的原因。《凤凰卫视》组织一个关于知识青年60周年的节目,找到我,说我也是当年的“知识青年”(知情),想想也没错,也就同意采访了。
采访是凤凰卫视在洛杉...
作者文章归档:王受之
换个角度看展厅
入场后迎面见到的是包豪斯各位先贤的群英像
从天到地的展厅布局
展场中有两台闭路电视在播放有关包豪斯的文献纪录片
礼品部里有海报、T恤、提袋、徽章等纪念品出售,楼上则是“包豪斯对日本的影响”展览内容
丹麦驻广州总领事夫妇(黑衣者)和俄国驻广州副领事在观看展览
展览的布置很立体
2010年11月11日,《包豪斯传奇》展览在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红专厂”开幕,这个展览是我们策划的《包豪斯在中国——南方的轨迹》的第一部分,后面部分将在12月份展出,用“包豪斯在中国--南方轨迹”这个名字可能有些误导:包豪斯没有来过中国,包豪斯在南方的影响也非常的弱,...
2009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联合举办了一个《90年包豪斯道路》的展览,配合这个展览,出版了一本叫做《包豪斯道路》的小书。策展做了大量的组织和梳理工作,这个展览,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组织最严谨的一次包豪斯展览。
2010年这个展览来到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并于9月28、29两天在汕大举办了很大规模的研讨会“中国与包豪斯”,论坛邀请了德国几位研究现代设计、现代建筑的专家来演讲,其中包括了柏林的包豪斯档案馆的馆长安娜玛莉·雅吉(Annemarie Jaeggi)博士,德国德绍安哈特科技应用大学鲁道夫·吕科曼(Rudolf Lückmann)教授...
2010年11月11日,在广州红专厂举办的“包豪斯”展即将开幕,12月份,则将推出《包豪斯在中国——南方轨迹》展,我参与了这件事的策划,很有感触。
2009年,汕头大学长江设计与艺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合筹办了一个题为《包豪斯与中国》的展览,在北京、上海、汕头展出。配合展览,还出版了一本小书,叫做《包豪斯道路- 历史、遗泽、世界和中国》。看了这个展览和这本小书之后,很感谢有关方面将包豪斯、中国设计以及相关的影响,理出一个清晰的头绪来,做了很好的介绍。不过,也免不了感到有一点遗憾:基本上介绍的是中国北方的情况,对南方则谈得比较简略。
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看,我感觉包豪斯在中国南方...
好多年前,我还在写《世界现代设计史》的时候,就注意到日本战后出产的一把很特殊的凳子。那个凳子叫做“蝴蝶凳”,英语翻译为butterfly stool,两片弯曲定型的纤维板,通过一个轴心,反向而对称地连接在一起,连接处在座位下用螺丝和铜棒固定。这种造型很像是一只蝴蝶的正在扇动的一对翅膀,这张凳子因而就取名叫蝴蝶凳了。1957年蝴蝶凳在米兰设计三年大赛上获得著名的“金罗盘”奖(compaso d’Oro),是日本工业产品设计最早在国际设计界崭露头角。这个凳子的造型,敏感的人可以感觉到来自日本传统建筑的构造,从早期“神...
前年夏天,我在伦敦住了几天。星期天的伦敦是很静的,我自己溜达到老伦敦城,那天下濛濛细雨(伦敦不是濛濛细雨的时候倒不多),有点寒意。看见街角有间小酒馆,英国人管酒吧叫做pub,就拐进去,叫了杯冰冻的啤酒(对不起,在美国没有人会“英国化”到喝加热的啤酒的程度)。坐在那里,一群英国佬在那里喝酒聊天,看见我进来,自然很礼貌的打了个招呼。如果在美国的酒吧,三分钟之内你绝对能够找到搭茬的人,结果我在那里坐了半个钟头,绝对没有人理我,有点没趣,就付了钱出来了。晚上和一个英国建筑师聊天,谈到这段经历,他冷冷笑笑,说:“那是Cockney 地方,你去不是自己找没趣吗!”
纯粹的伦敦人叫做“Cockn...
有时候看豪车,很有点为英国人遗憾的,好多顶级品牌的豪车原来都是他们生产的,现在却一个个产权转移,落到美国佬或者德国人手上了,不知道英国人自己作何感想?好像我们一看詹姆斯.邦德007特工,就会联想起他的座驾阿斯顿·马丁。1984年电影里的007用的是DB5,之后连续用这个品牌。因此这车好像劳斯莱斯一样,概念上是铁定英国的,这车从头到尾都浸透了浓厚英国跑车的霸气,全车手工打造,更加是经典,问问归属,却是美国佬。大凡看见这车,我总有点帮他们伤感。这个品牌的车,早已经不是通勤工具,而是收藏品了,海内外的富豪,好多喜欢收藏几台,得空出去兜兜风,也是炫耀炫耀,路人往往都会侧目看看,即便在汽车王国...
我在广州红专厂有个工作室,叫做916工作室,今年9月份开了第一个展览。开幕时的讲座已经在博客上给大家分享了,不过展览却还没有时间说说。有些读者问我:是否可以讲讲展览,看看我展出的一些作品。我想也应该了,因为再过一个月这个展览就结束了,再不讲,都成历史了。
红专厂是广州刚刚开始启用的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原来是金鹰钱鲮鱼罐头厂的厂区,这个工作搬迁到从化去了,很多原来的厂房、仓库、办公室改作画廊、展示场地、餐厅、酒吧。还不到一年的时间,现在已经很有人气了。我的那个工作室有400多平方米,主要是做展出场地用。这次两个展览同时举行,一个是“历史中的设计”,是我自己的画和一些旧产品配合的展览...
浴室、洗手间里面总有些简单的塑料洁具:肥皂盒子、垃圾桶、刷洗马桶的刷子和盒子。这些东西基本可以说是必备的,我看好多人家都有,但是绝大部分不成套,放在洗手间里面,很不体面,因此都是尽量放在马桶后面。2004年,看见一套这样的塑料洁具套装,是德国塑料产品公司Authentics出品的。全部是圆筒形,白色的,而全部的盖子都是令人开心的苹果绿色,看得令人好开心,不买都觉得不好意思。这套洁具,叫做Lunar bathroom range,是英国的一个设计事务所设计的,设计师其实就是两个人,已经叫做爱德华.巴伯(Edward Barber,1969),另外一个叫做杰.奥斯戈比(Jay Osger...
大概从1980年代开始,人们对“设计”的兴趣开始突然浓厚起来。记得1984年,我第一次去香港理工学院讲课,晚上室内设计专业的负责人,一个精致漂亮的女人马加里特(Magarent)请我和理工学院设计系的好多老师去她在香港西贡附近清水湾的家里做客。她家是那种我们叫做townhouse 联排别墅,两层楼,后面有一个不大的院子,晚上在院子里可以看见海湾。家里有几把椅子,有米斯.凡德洛的“巴塞罗那椅子”,有马谢.布鲁尔的“瓦西里椅子”,还要查尔斯.依莫斯的躺椅,实在是精彩,那是我第一次看见书上面的精品家具在家庭里使用,有点惊异。80年代,可以说是设计的大兴时期,设计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去,影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