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黄永松,他和他的《汉声杂志》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关注和珍藏。《汉声杂志》自1971年成立起,出版杂志140多期,内容涉及民间文化、民间生活、民间信仰、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若干方面,享誉全球文化界。很早就被喜欢东方文化的人士评为中华民族的“无尽藏”。2006年夏天更被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评为“最佳行家出版物”。黄老也被业界誉为“中国民间守望者”。
中央台文艺之声3月18日16:00-18:00《从文化开始》节目...
作者文章归档:吕颖

汉声杂志书友。汉声书友论坛坛主http://www.52hansheng.com
新民间艺术
作者: 徐跃光
几年前,仅仅听说陈平原教授在《二十一世纪》 上感叹“精英文化的失落”,我在没有读到原文的情况下,也忍不住望文生义“想当然耳”地附和着叹息 “精英艺术的失落”,还由此联想起诸如80年代上海歌剧院上演《图兰朵》时总共才有三十几个观众,大 学生们知道麦当娜的远比知道麦积山的要多,北京市宁可要房地产商人肆意搭建洋垃圾式样的写字楼也不 让文化精英们保护一个精制的明代四合院等等佐证。
让年画回归到节日中来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以画过年”天津年画史展开展十几天来,每天都有近千名观众前来观展。腊月二十八,今晚传媒集团《渤海早报》还将赠送读者六幅年画——
每到春节的时候,如何过年让人颇费心思,既要文化气息,又要与众不同,越来越成为大家过年的一个期望。随着牛年新春的到来,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今晚传媒集团《渤海早报》、天津博物馆、西青区文化局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以画过年”天津年画史展将大家对年的期待,选择在了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天津年画上。于是,我们看到了,从“腊八”画展开幕以来...
摄影改变世界观——记前台湾《汉声》艺术编辑
一方小印,桥连双方,一刻男,一刻女
在一个朋友处,看到一封印。
朴素无华,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印成桥状,以为是特形讨巧。问明原有,也有一份浪漫情怀。
桥章,桥形印章,双底,一刻男,一刻女。桥连双方,象征心因情相连,坚不可摧。
《说文解字》载:“桥,水梁也。从木,乔声。骈木为之者。独木者曰杠。” 段玉裁注曰:“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
桥分墩面,桥墩承重,桥面连接,各司其职,结构稳定。不管风吹雨淋,无论酷暑严冬,跨江过河,飞津济渡。
桥者,平也!相敬如宾,平等互助,同舟共济,长久之道。
桥...
[转]蝈蝈葫芦 老北京人的草虫儿情节
说说冬天养虫儿、玩虫儿。
一入冬儿,玩虫儿的主儿就绕世界打听哪家的虫儿“份”出来了,打听谁家的虫儿蜕了第几层皮,谁家的虫儿个头大,膀宽颈长。打听出了哪家的虫儿“够叫”,证明这家份虫儿的“火”(温度)掌握得好,铁定虫儿叫得也好。
我打小有幸和南城寇家的闺女曾是同学。那会儿,她家住在南城的四平园,那是一个说不上来是大杂院,还是“破大寺”的场院里。这个女同学很能吃苦,当时才上小学几年级,她就过早的操持家务,掌握着全家那可怜的毛毛分分的生活费用,过早的承担了抱着大缸盆和面,蒸两屉窝窝头的活...
[北京汉声杂志社] 汉声《蜡染》精美的装帧艺术
从二○○二年十月二十五日开始,到从黔东南到黔西北,惊鸿一瞥,感受到蓝色蜡染的族个性:“(亻革)蜡”的大气和执著,绕家的犷和雄放,小花苗的俏丽和纤巧,布依族的平实和深沉,歪梳苗的精细和密致。由于这些蜡染都内在的信息内涵。
蜡染,在古代中国称作“蜡缬”,和“夹缬”、“灰缬”并称四缬。
蜡缬的工艺在秦汉之际已经成熟,新疆尼雅东汉遗址出土的花贲人物蜡染蓝色布残片,显示了娴熟的点蜡技巧,和的染蓝工艺。“丝绸之路”出土南北朝时代的蜡染,不但有棉织物,还有毛织物。唐代的蜡染则以丝...
汉声《蜡染》如此美丽而好看的书
《蜡染》一本美丽的书
《蜡染》一书是中国土布系列其中的一套,上卷为采访篇·论述篇,下卷为图录篇。我是一气呵成将此书读完的,手上这本...
读看《慈城·宁波年糕》
这么多年来,虽然对色白如玉的年糕情有独钟,关于年糕的文章也读过不少,但直到前不久,看了一本名为《慈城·宁波年糕》的书,才对年糕有了全面而真切的认识。
《慈城·宁波年糕》是一本书,更是一件艺术收藏品,打开蓝底碎花的硬壳包装,一股“传统风味”扑面而来,这也应和了汉声出版社的宗旨与风格:在消费文化冲击下,中华传统民间文化在快速倾颓、消失,要为它们建立基因库。《汉声》1971年创刊于台湾,名为杂志,实际上每期都是一本主题书,38年来致力于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整理...
慈城传统手打年糕
慈城年糕闻名于浙东地区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以其本地产的当年粳米和源于“英雄水库”(望海尖山)的优质水源为基本原料。粳米产于慈城南边的双顶山传统产量基地,因其保留了原生态的无污染地块,使出生的粳米颗粒饱满、色泽晶莹、糯软适度,是制作慈城年糕的极佳原料。 传统做年糕时,凌晨两三点钟,做年糕人家就要“请菩萨”,放鞭炮,院子里摆开了架势,庭院里人进人出,磨粉的、刷粉的、舂粉的、做年糕的,大冬天干活的人连衣服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