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张泽群

男,1965年4月11日生,河南省郑州人,中国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八届九届全国青联委员。1985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1988年转入新闻系,1989年毕业分配到农业电影制片厂,1994年正式调入中央电视台主持《12演播室》。曾获1988年“如意”杯全国主持人大赛业余组第三名;1991央视青年节目主持人比赛一等奖1995年“五四新闻奖”银奖;1998年“金钥匙奖”金奖。主持过8年的《12演播室》。后主持过《东方之子》,现在为中央电视台《童心回放》、《艺苑风景线》的主持人。

都会流浪


    好久没写了,因为没啥可写,上周二看了一出话剧后想写,又没有时间。尽管已经过了“六一”,还是把那天的感受写出来吧,毕竟不光是关于孩子的。

 

    我有一个朋友——话剧界著名的袁鸿,从喜欢到痴迷再到投身于话剧的制作和经营,他本身就是一部戏。此处不表。我闲来无事时,常会打个电话问他:今天有什么戏可看。他总会把当晚和近期的剧目介绍一番。上周去看的戏也是他推荐的,叫《美丽世界的孤儿》,在北京人艺小剧场。

 

    那天去得早,因为袁鸿还让我作为嘉宾要在演出中说说自己的感受,...

Read more

哭吧,哭了就舒服了


 
打开博客,一封留言让我深思了一会儿。留言如下:

 

如果你心情特别的郁闷,压抑,或者遇到很不如意的事情时,而暂时自己无能力解决时,你会用什么办法排解了。会大哭一场宣泄一下了,还是会用其它什么办法呢?

 

我不知道这位朋友的性别、年龄、身份,但他提出的问题是任何性别、年龄、身份的人都会遇到和必须正视的问题。

 

我开始想我是如何面对郁闷、压抑、不如意的。好象发现,我除了不会哭,会有很多方法。但我又很怀念哭,好象是久违了。上一次是几年前酒醉了,哭过。

 

哭是人的本能,也是每一个人最早向别人显示的能力。但是这种本能却在人们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Read more

人生五力


人靠什么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呢?答案可以有很多很多:种地、做工、当兵、经商、从政……除了极少数生下来就衣食无忧的人,绝大多数人都会为自己的生计和前途担忧。尤其是在瞬息万变、欲望膨胀的今天,绝大多数人又都会得陇望蜀、见异思迁、心思重重。人们在找到解决生计问题的职业后,大都迫不及待地去寻求发展,但却没有多少人在寻求发展的时候认真想过这样的问题——我能干什么?

 

想干什么,是由你自己的欲望和追求决定的,完全属于你自己的事情。但能干什么,就不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了,这里要有自我判断和他人判断。在高速发展、竞争加剧的今天,打压他人的自信心几乎已经成为人们的本能,在这样的环境里,自己对自...

Read more

莫把神圣当儿戏


上一篇博文是七月初发的,再不写,就九月了,实在是对不住大家。这些日子也确实很忙,跑了许多地方:广东、内蒙、青海、河南、黑龙江,算得上东奔西走、南征北战,主要是主持晚会,但今天想说的是大学生们的辩论会。

 

今年又到了举办国际大学辩论会的时候了,从九三年开始,中央电视台和新加坡的国家电视台每两年操办一次。我九九年全程主持了一届,一晃八年过去了。今年还是由中央电视台青少中心主办,不但规则和赛制都做了革新,在技术手段上也革命了,采取了网络辩论赛。应邀作评委,我很担心:不在同一空间如何针锋相对?但后来发现真正出问题的却不是技术。

 

我听完第一场,感觉...

Read more

我爱CCTV


   总编室来电话,邀我为中央电视台50周年写文章,我马上想起一个题目——《我爱CCTV》。这是15年前,中央电视台为台庆35周年征文的题目。当时,我虽然是青少部《12演播室》的主持人,但我还属于编外人员,看着方楼大厅的红色的投稿箱,也想投一篇,可还没有资格,今天也算是圆了个梦。

 

    生活中的很多偶然,组合成命运的必然。与中央电视台结缘,完全始于偶然。我们家算拥有电视机比较早的家庭,77年,有了一台9英寸的凯歌牌黑白电视。那时中央电视台还叫“北京电视台”,白天的节目都是数理化英的课程。我83年第一次来到北京,考北京广播...

Read more

长夜漫路数繁星


    去年12月中旬,去意大利采访贝力尼家族。贝力尼家在佛罗伦萨——意大利中部的美丽城市,文艺复兴的发祥地。贝力尼家在那里有着四百年的收藏历史,祖上就栽培过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提香等。能在三年后再次去被徐志摩喻为“翡冷翠”的城市,而且是专门看艺术品,此行对我如同朝圣之旅。

 

  不曾想,这朝圣之旅竟是那么艰难。我因为有节目,比摄制组晚走了一周,我出门那天北京大风,连气象原因带飞机周转原因,国航飞罗马的班机要延误六小时。北京时间十九点起飞,飞行十个小时,到罗马,半夜了。先去的同事又吃坏了肚子,都拉得稀里哗啦,不能来接我。幸亏有《人民日...

Read more

为艺术为爱情


  19号,有朋友在她母校开演唱会,我也第一次走进武汉音乐学院。校舍还能看到当初的些许模样,清末民初这里曾是陆军学堂,当年的老树,而今听到的是琴声与歌唱了。

 

  我很早就知道武汉音乐学院的名字,当年就有一位拉小提琴的同学考到该校,后来听说离婚后去了美国。我以为和这个学校就非亲非故了,漫无目标地闲逛。没想到演出刚完,有一位大姐来到后台,突然问我还记得不记得她?看她的相貌我真是陌生,她报出姓名,我一下想起来她是我们小学宣传队的,她比我大一些,也比我们那位拉小提琴的同学出来得还早,是在这里上的附中,我已经忘了。

 

  我努力回忆着她当年...

Read more

哈哈哈哈……是口误,还是耳误?


    刚才上网,搜索了一下,发现我又成热点了,而且主题还是——口误。我先是吓了一跳,我这些天的直播中确有几次磕巴、错音、看错分,也不至于“拿炮轰”呀。再仔细看了内容,看着看着倒把我逗乐了。


    先转载原文,再细说,为了证明此文传播的范围和规格,我特别从《人民网》复制、粘贴:


央视主持人张泽群口误闹笑话

回应因为太累所致

记者娄跃星
 
2008年04月14日08:15  来源:《城市快报》

 

    “下面请选手打分,评委参加文化知识考核。”日前,央视青歌赛...

Read more

有梦才有远方


北京奥运会的圆满落幕,不仅让中国百年梦圆,而且是无与伦比。我们都知道这个梦的起点是1908年国人的三个自问:什么时候中国人参加奥运会?什么时候中国队参加奥运会?什么时候中国举办奥运会?而今天,圆梦之后的2008年,我们又能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可以作为中国人新的梦想,去激励我们开始又一个圆梦之旅呢?问题我们可以推敲,但无庸质疑的是我们需要新的梦想,因为:有梦才远方。

《有梦才远方》是我昨天看到的一篇文章,它贴在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擂鼓镇小学六年级一个教室的墙上,署名:夏琴。我是随全国青联慰问团来到这个学校的,教室也是临时板房,崭新的课桌椅子码放在一起,明亮整洁的教室成了演员的化妆间。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