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陈蔚文

陈蔚文,女,20世纪70年代中期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读者》杂志首届签约作家,从事媒体多年,曾任职《女友》杂志编辑部主任等。 在《大家》《天涯》《小说月报》等刊发表小说及散文若干,作品收录多种年度选本,出版散文及随笔集《随纸航行》《不止是吸引》《情感素材》《蓝》等,另合集《新流言体八人行》《阴性之痛》等。

延展


     晚饭,收到卓越网送来的书: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英)麦克尤恩 著

   《孔子传》(新版)  ( 台湾 钱穆著) 

   《普宁 》(美)纳博科夫 著

  《权力与荣耀》(英)格雷厄姆·格林著  

  《动物农场》(英)奥威尔 著

   《被遮蔽的痛苦》(法)尚塔尔·托马  著

     ——Y 还荐了他的...

Read more

青春是场危险旅行


 

青春是场危险旅行 - 陈蔚文 - 陈蔚文

 

 

侯文咏  台湾嘉义县人,台湾大学医学博士。曾经是飞碟、台北之音广播主持人,电视连续剧制作人。目前专职写作,兼任台北医学大学医学人文研究所副教授,万芳医院、台大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

目前专职写作,作品有《危险心灵》(2006年拍摄同名八点档电视剧)、《白色巨塔》(2007年拍摄同名电视剧,言承旭、戴立忍出演)等。

 

1

“颓乱的街道,迷离的灯光,小太保们身上的紧身花衬衣和人字拖,这些充满‘草根色彩’的时代印记,带出上世纪80年代台湾的怀旧气息”,这是电影《艋舺》:一段台湾帮派往事和五个少年的暴烈青春。

一位...

Read more

小人物


    翻到旧稿,原本想陆续写些“小人物”的,记下那些生活里遇见的各形各色的人,速写的方式。有适合再添加吧。

 

门卫许

没见过这么别扭的门卫!奔七十的人,性子火得一点就燃,不,是不点自燃。脸相严厉,动辄怒发冲冠,面孔板的一丝气都透不过。据说他曾在乡村任过支书之类,好,就算村高干吧,火气值得这么旺?

门卫,这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人,一个大门进出,相处好了会便利不少,可他怎么就那么难处呢?水土不浸,刀枪不入,说话总像吵架,我承认我的耐心和涵养都有待提高,有次实在忍无可忍,与他口角——家里新换的阿姨把门口空奶瓶当垃圾扔了,这瓶子原本门卫要收回后交送奶人的...

Read more

显影


 

博物馆特有的阴翳,令历史保持恒温的过份冷气,玻璃柜体的光学反射,使得这里更类似一处时间迷宫。

辛追。像一味中药名称。它是汉朝一个女子名字,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不少女性名字(如史书记载的禇蒜子,王穆之,阮令赢,谢道韫,江简珪等)一样,有疏朗的林下之风。

她的丈夫是长沙国丞相利苍。利苍死于公元前186年,她死于公元前163年,比利苍多活23年,享年50岁。

“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指、趾纹路清晰,肌肉尚有弹性,部分关节可以活动,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湿尸,也是具体表现中国汉朝上层社会文化、生活的活体见证。”

死后,...

Read more

诚也勿扰


 

歌者 - 陈蔚文 - 陈蔚文

 

他出道时我尚未出生,无法想像他那会的样子。我在MV中见到他时,他已老去,却并没老态,风度缱绻,这风度依然保持到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62岁的他满头华发,西服得体,那样浩渺的蓝光闪烁的舞台,他用大的气派与大的深情唱那首《昂》,微笑始终。那种足以震摄人的“大”场面中,他秉持他一惯的“小”:视舞台“大”于不顾的淡定,全然浸于自己的“小”,浸于足下这一点。他立在原地,没有任何花边动作。

这歌也是电影《非诚勿扰》插曲之一。片中,邬桑边开车边哭着唱,我在影院的黑暗中一下怔住,这就是邓丽君曾以粤语翻唱过的《星》啊!这歌出现在这桥段多么适合!尽管许多人觉...

Read more

自我之烛照


“世上本没有经典,装得人多了,也就有了经典。

上面这句话过于傲慢,我的意思是:一个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应该是有多少人赞美过它,而是它真的能帮助你认识你当下的世界与自己。如果它不能做到这一点,要么是你的功力还不够去真正读懂它,要么是它真的其实也没什么。用我一个朋友的话来说,其实肖邦也没有什么,就是他那个时代的周杰伦嘛。”

1975年生的剑桥大学讲师刘瑜在有关读书一文中写的,非常认可!她还提到曾经,不能读懂一本书或者读懂了但完全不知道它好在哪,多半会很心虚,觉得责任肯定在自己——这是多少人相同的阅读感受啊。我就列于其中,在一些横竖读不进的书面前(读书这事是体力与意志对付不了的),我感到无...

Read more

恒温


 

没有网络之前的生活无法再想像,没有超市的生活也同样。现在,即便是乡村的一家食杂店,也可能叫“百联超市”。

超市诞生前的日子怎么过?主妇们走东窜西,拾遗补缺,四处钩沉,而一站式超市结束了她们有如考史般的繁冗,日子一蹴而就。

人工光源把超市填充得平滑,像出自手艺上乘的泥瓦匠师傅,时间形成的褶皱与阴影在这儿了无痕迹。一应商品都是当下的:意气风发的蔬菜,波光粼粼的水产品,刚出炉糕点(香气可击倒一个硬汉),妖娆水果,万能的家电……还有开放式阅读区,《孕期必读》《家常菜一点通》《三天变美丽》(它们更类似一种日用品),打发着主妇的无聊。

难怪不少行业借用“超市”概念,以表达其琳琅...

Read more

敬意


       卢安克,一名1968年出生的德国人,他的博客里特意注明,因有关部门要求,他申明他还没拿到志愿者资格,他还没有中国教师证。

     他现在中国偏僻贫困的学校免费当老师。这是一个可敬的人,他真实,清醒,有最诚实与因为朴素的信念。因为现代物质社会的畸形,他成了一个边缘的梦想者。原本,这世界应是卢安克们占到更多数,才是个正常的世界。现在,他成了完全地特立独行,而我们,竭力想占有更多物质的现代人成了统一联盟。

    一直想对他表示敬意,敬意表示我根...

Read more

“犀利哥”造型背后的传媒之耻


       犀利哥的一拨热潮按说也该过去了,得腾出地儿供不断冒出的新人在网络崛起。但昨看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节目,主持人维嘉兴致盎然地扮犀利哥造型走秀——怎么还揪着犀利哥不放啊!悲哀感再次升腾!

    犀利哥以其流浪生活里“混搭”的那身行头(在镜头中,无意契合了某种颓废“不羁”的时尚)与外形(超出了人们通常对一名乞丐外形的期待),“秒杀”了观者,走红网络,这本身是种时代之伤。

   他的“酷”造型照片和他乞丐身份的落差在这个急需娱乐资源以解空虚贫血的时代,使他成了互联...

Read more

单程青春


 单程青春 - 陈蔚文 - 陈蔚文

 

深秋,北去旅途中带了两本书,纳博科夫的《玛丽》和麦卡勒斯的《婚礼的成员》。《玛丽》多年前看过,有些淡忘,重购后翻开,忽然记起其中熟悉段落,记起主人公加宁,一个内心充满热与凉的飘泊青年,住在柏林铁轨旁的膳宿公寓,和一群落魄流亡的房客。

多年前的摘抄本上还有一些书中段落,“那逐渐渗入室内的阴沉暮色正在慢慢穿透他体内,把他的血液变成了雾……他没有力量是因为他没有具体的欲望,这使得他十分痛苦……没有任何东西能缓解他的消沉情绪。”

我怎么把加宁给忘了呢,当时,读《玛丽》时离他多么近!他像住在我隔壁的落魄青年,夜晚踩出疲杳的上楼脚步。

《玛丽》是纳博科夫第一部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