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利避害:“强制力”下的管理实践 卜安洵 一切生物的本能,首先是维护自身存在的努力。侵害或对自我存在带来不确定的因素,对自己而言都是“害”,而应予以回避或抵抗。相反,有益于或对自我存在带来更多确定性的因素,都是“利”而应加以获取或保有。利害与人的基本需求相关,马斯洛对人的需求作出了简单有效的结构分析。比如食物、性、安全感和人格独立性等,都是内生而强有力的需求力量。这种需求力量首先导致直接满足的行为,如饥饿之下直接进食,受到误解后加以辩驳等。在当前需求被满足后,...
作者文章归档:卜安洵

现任江苏大任管理咨询首席咨询师、南京大学国际商业模式研究院研究员、江苏新经营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江苏省创业辅导师、南京理工大学客座教授等职。
卜老师曾任知名企业集团总裁、IT公司CEO、房地产集团企业总裁助理、战略部部长等近十家大中型企业领导。并为信息科技、地产物流、机械制造、绿色农业、时尚消费、文化教育等产业多家知名企业担任管理顾问。
卜老师对中国市场及产业变革有着极深的洞察,对中国企业管理有着系统的研究。其智慧成果囊括企业组织变革、胜任能力、薪酬设计及KPI+BSC绩效考核体系、品牌、渠道、广告战略、流程重组及信息化、电子商务等各个方面。
撬动管理演变的力量
撬动管理演变的力量
卜安洵
“利众范式”是空想还是理想?
“利众范式”是空想还是理想? 卜安洵 在《管理大未来》中,加里·哈墨描述了发生在“全食超市”、“戈尔公司”和“谷歌”中的管理创新,民主化、社区化和自主的创新是最为显著的特征。也许,我们从一些世界领先的公司那里能发现 “利众范式”的些许端倪,但在自利化为主流价值观的现实世界中,我们不可能看不到那些横亘于“利众范式”...
利众管理:无中心、无边界
利众管理:无中心、无边界
卜安洵
已有的分析,还只是对利众范式现象的描述。现在我们再进一步,解剖一下这种管理范式下的内在组织特征。如果说利众范式在现实中还找不到完全的标本,或许可以尝试去发现某种相似的特征。
管理中的“利众”范式
管理中的“利众”范式
卜安洵
在“利已”与“利他”共存的世界,我们厌恶却不能摆脱前者,赞美却难以推广后者。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之外,还会有新的第三维的“管理空间”吗?
利他”管理范式的三大天性
“利他”范式的表象共性,取决于它自身的三大天性:
非经济性
在“利他范式”下,管理行为中的投入和产出不是系于同一主体。投入的边际量取决于作为管理者的资源和能力,而不是基于对产出价值或效率的衡量。在被管理者 那里,所有产生是自拥的,无需支付管理者的投入。尽孝和报恩是一种伦理的主张,但不是因为有法律约束才成为义务。所以,利他范式不是一种经济行为,不能用 经济性来衡量。但它在经济化社会中,作为另一极而建立起物质...
利他”管理的四项特征
寻找“利他”范式的管理
寻找“利他”范式的管理
研究人类学,我们会发现“利他”和“利已”像一对孪生子,他们共处于人性的基因之中。在基督教教义中,耶稣以牺牲自己救赎人类为己任。佛教的始主释伽摩尼有同样的(或许是更高的)境界和修为。中国的文化偏于现实和中性,但经世致用的儒家也一直主张人之初,性本善,只是在善待他人的时候,会多一些自我保护。新文化运动将西方文明中更为纯粹的宗教精神引入,开始了以“利他精神”为旗帜(三民主义或共产主义)的革命运动。那是如此纯真和...
管理中“利已范式”的根本困境
管理中“利已范式”的根本困境
卜安洵
利已范式如组织的温床,今天我们一定要提示出它内在的问题。否则,我们将很难预见管理再往前挪动半步。利已范式有三大基本困境:
其一,叫“屋檐下的标准”。
在利已范式下,管理者居于组织的至高点,因而领导的高度就成了组织的高度。我们认定的常识是:当领导的一般而言素质能力高于其他个体,但这只能在某种角度或某一方面才成立。事实上组织的任何成员都可能具备某种特殊的天赋,姑且不说“一代胜一代"的常道。一个组织的真正资源,正是它的全部成员的全部天赋和才具。一个把自己的判断视为最后标准的领导,...
利已范式”下的管理
利已范式”下的管理
卜安洵
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利已范式是管理者的一种自发选择。借用托马斯·弗里德曼的分析,在世界还是“国家竞争”或“组织(企业)竞争”的前二个历史时期,群体中的“中心意志”(而非“共同意志”)是不可或缺的。中心意志是竞争的结果,强有力的个体成为对弱小者的管理者(如果不说成是控制者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