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本学期论证与辩论分析课的第四次,基本讲完了论证分析部分安排的内容。课后,有一位理学院的同学问:“老师,你是否还要讲集合论?”我说:“我讲不了。”
这使我想起几年前我为新闻学院跨专业考取的研究生上“先修课”的评论时,有一位在中学时参加过辩手培训的台湾同学马正恺当时曾问我:“老师,你准备讲图敏模型吗?”在那一年之后,我确实在研究生的评论课上增添了图尔敏论证模型(Toulmin Model)的...
作者文章归档:马少华
昨天是本学期论证与辩论分析课的第四次,基本讲完了论证分析部分安排的内容。课后,有一位理学院的同学问:“老师,你是否还要讲集合论?”我说:“我讲不了。”
这使我想起几年前我为新闻学院跨专业考取的研究生上“先修课”的评论时,有一位在中学时参加过辩手培训的台湾同学马正恺当时曾问我:“老师,你准备讲图敏模型吗?”在那一年之后,我确实在研究生的评论课上增添了图尔敏论证模型(Toulmin Model)的...
寒假前,我收到我的同事刘海龙老师新出版的译作《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因为正忙于修订自己的书稿。一直没有时间细读,但心中再一次感受到海龙旺盛、扎实的学术实力。实际上,从教十年,他从对西方传播学经典著作的翻译开始,由译而著——由译作,到教材,到专著,已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比较开阔的学术空间。而这本《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则显示了海龙老师在传播学专业之外,对新闻实务和新闻伦理的思考和关注。这个领域,应该说是新闻教育的根基。
作为一名从报纸评论员转行教书的人,我对传播学是外...
我现在真的理解了为什么有些人的书稿往往经历十年才得以出版。因为我自己的这部书稿从开始写作到现在就至少已经十五年了。过去多次接近出版的机会最终都成了“谎信儿”。以至于前不久当我对同事刘海龙老师提到此书时,海龙马上说:知道,你不是预报过多次了吗。
这本书完全与我的职业和专业无关。我却投入了更为持久的热情。尽管它不会帮助我晋升职称,也不会计入我在学校“科研成果”的“工分”。对于我来说,它几乎是一种隐秘的爱好,在工作之余,为人所不知的时...
这两天一直在赶着校对书稿,今天把校样寄出后,才有时间把周二晚上论证与辩论分析课的上课情况简单记一下。由于前两次课进度较慢,只讲完了演绎推理理,这次课本想加快一下进度,预计至少讲完归纳和类比,但是由于我安排在开头的一个论证分析案例在课堂上讨论得比较热烈,占用了二十多分钟的时间,因此,虽然进入了类比,讲了两个案例,却还是没有讲完。
我在课堂开始前安排的一个论证分析案例,是前两天在《南方都市报》两会报道中关于税收的报道后面一句网友的留言。我把这样一个案例拿到课堂上,在教学的进程之外与同学一起讨论,是基于这样一个想法:在我们按照逻辑学的教学...
[摘要] 在中国近代的报刊中,曾经有过一种特殊的排印方法:在报道和评论正文中,通过使用较大字号来突出的全文中特别重要的信息。这种排印方法的背后,是报刊编辑通过将不同重要性的信息进行分层传播,以提高传播效率的意识。这样的编辑方法在文本上有一定的规律性。其成熟也有相应的历史条件。它对于在网络时代“信息爆炸”背景下如何实现高效传播,也有一定的启示性。
[关键词] 编辑方法;字号;信息分层;
一、在报刊业务改良中产生的编辑方法
&n...
昨天晚上的论证与辩论分析课,讲到周延问题,下课时刚好结束了演绎推理。一个半小时之间,教学进程显然较为缓慢,因为同学们发言积极。到点结束后,仍有同学围在讲台前提问,直到8点。而较小的教室里始终有人站着听课。同学们对这门课的热情,使我备受鼓舞。
据以往教学经验,形式逻辑中“周延”这部分内容,同学们是不太容易理解的。但在这次课上,却没费太多的功夫,同学就理解了。这可能正如一位同学所说的那样,是因为选修这门课的同学多来自各学院辩论队的,头脑更为活跃。
&nbs...
我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写的《新闻评论教程》第二版的修订工作,目前基本结束。我在今天用一天的时候写了一份作为第二版前言的修订说明和一份“致谢”,计划刊印在第二版的开头。这两份东西第一版的时候我都没写过。其中第一份没写是因为还没到时候;第二份没写是因为不好意思。其实这是不对的。致谢,既是真情表达,也是学术的规范。若有遗漏,马上补充。
第二版前言(修订说明)
对于一个已经出版过教材,而且其教材仍然被人使用的作者来说,修订就是一种不言的承诺,一种必须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因为,随着时光的流动,认识在发展,认识对象的不断丰富。因此,印在教材中的文字,会比承载这些文字的纸...
昨天是本学期我开的全校选修课“论证与辩论分析”的第一次课。在简单介绍了整个课程的设计意图、基本内容,并征求了同学们对课程设计的意见之后,照例从形式逻辑推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开始。
但是,为了使这一讲不至于过于“静态”和枯燥,我把前几天央视一个辩论节目《大家看法•我建议》中的一个辩论环节引入讲义:关于《三字经》、《弟子规》中的“糟粕”应不应该“删减”——一开始是让大家初步体验论证的强弱,而在介绍完演绎推理的三段论之后,我则在已经到下课的时候回到这个案例...
寒假里,我一直忙于两个书稿的整理和修订:到一月底整理修改完“乌托邦笔记”的最后整理——因为最近又有出版的可能。紧接着,就每天都在修订高教版《新闻评论教程》。
高教版《新闻评论教程》初版于2007年。这次修订要把四年来我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积累和进步容纳进来。修订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有这样几个来源:一是不断更新的讲义;二是我博客上每次上课后的教学日志;三是我从2009年起在《新闻与写作》上发表的关于新闻评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