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时器的变迁
在钟表计时已经极为普及的今天,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计时器的昨天和前天。
日晷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标准时”计时仪器。据史书记载,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公元前27世纪前后),我国古代先人就发明了日晷。晷是日影,简单的日晷就是把木杆或竹杆插在地上,周围放置一圈石块以标明杆子的阴影在一天之间位置的变化。有些地方建起巨大的石柱来作日晷之用。古代埃及人也热衷于以日晷计时,在一张出土的古埃及莎草纸上,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一段文字:“贝伦尼斯,当你的影子长十六英尺时,阿玛西斯将在橄榄树林等你。”说明古埃及人也是凭日晷掌握时间的。
...
作者文章归档:张演生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
——《五星企业文化》序
“企业文化”是什么?我想引用一位作家的描述来理解它:“文化不是企业管理活动,而是造成那种管理方式的原因;不是舒适优美的工作环境,而是人们对工作环境的感情;不是指利润,而是人们对利润的心态;不是人际关系,而是人际关系所体现的处世为人的哲学……”。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物态财富、制度财富、行为财富和心态财富的总和。企业文化蕴藏于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之中,如同空气一般...
春风秀色入画图
春风秀色入画图
成功之路在庵埠人脚下延伸,明珠闪烁
光荣和责任属于创造业绩的庵埠人
一
在人类社会中,由数字组成的王国,是最富于想象和诱惑力的。当数字从抽象的符号变成具体的事物时,它就可以显示出生活的五彩缤纷。
我们来到潮州市庵埠镇采访。在这里,看材料,与镇委书记黄光明、副镇长杨汉松、镇工交办主任郑源文交谈,参观全镇700余家食品企业和400余家包装企业中的佼佼者,所见所闻,都是一系列令人欢欣鼓舞的数字。请看,这个已具备现代化食品城与包装城雏形的古镇,早在1993年工农业总产值和乡镇企业收入双...
他从庵埠走来
他从庵埠走来
韩江,从远方流来,向远方流去……
横穿亚热带地区的北回归线上有个古名叫龙溪的村子,从龙溪村起,向北再向韩江出海口划道美丽的弧线,弧线圈起了一块丰腴富饶的土地,那便是名闻全国的庵埠镇。“陈皮大王”杨应林就生长在这里。
提起杨应林,人们常常谈到当年他带着15吨话梅在上海滩受冷遇的旧事。那是在庵埠“假奶粉”事发之后,杨应林斗胆启运15吨话梅去闯上海市场。殊不知当杨应林人到上海,等待他的却是上海市场的经销者和消费者早已在记忆仓库里装满了的对庵埠这个地名的愤怒。...
古今盐话
古今盐话
食盐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物质,其重要性是无可匹敌的。著名的牛津《英语词典》用了近4页的篇幅来为“盐”一词作解,大大超过了谈其他的食物。
珍贵如金的盐
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食盐是极为稀罕贵重的东西。
古希腊的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在他的巨著《历史》中,描绘过利比亚许多产盐的绿洲,如何使一批骆驼商队穿梭奔波于各地。名城威尼斯人把食盐运到君士坦丁堡去换取亚洲国家珍贵的香料而大发其财。
那时候的罗马人,把盐称为“有益健康的结晶体”。在他们开辟的盐矿至罗马的运盐大道上,警卫森严,以防范盗盐之...
足下春秋
足下春秋
鞋有自己的历史
据历史学家考证,远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学会了把树皮绑在脚底板下面,发明了“鞋”。这种“鞋”自然十分简陋,但却是了不起的。因为它大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化。有了鞋,人类可以抬头走路了,再也不必时时刻刻盯着脚下,这对大脑的发育有了好处;有了鞋,人们狩猎干活更方便了。
几乎是在用树皮做成鞋子的同时,用兽皮做成的简单鞋子也出现了。这种鞋子在我国的出现大约是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我国古人称鞋为鞜(音榻)、靸(音洒)或履。《诗经》上有“纠纠葛屦,可以履霜”的诗句...
木屐杂谈
木屐杂谈
木屐,北方人叫“嘎拉板”。而在我国的东汉时期,木屐被唤作“屧”。
关于木屐的得名,《庄子》谓:“以跂蹻为服,跂者屐也,蹻者屩也,木曰屐,麻曰屐(草鞋)。”但也有的人认为,屐,除了木制的以外,也有草制或帛制的。刘熙的《释名·释衣服》就曾写:“帛屐,以帛作之如屩者,不帛曰屐者,屩不可践泥也,故谓之屐也。”至于木屐的来源,据《古今事物考》记载:“异苑曰:介子推抱木烧死,晋文公伐以制屐。”在《梁武小说》里是这样介绍的:介子推为春秋...
轿子谈古
轿子谈古
对今天的青年读者来说,作为用人抬代替畜拉的坐载工具的轿子,除了在电影和戏剧及少数旅游景点中偶然可见之外,业已成为历史陈迹了。
轿子由来已久,在《汉书·严助传》中已有“舆轿而逾领”之记载,可见在汉代已有出现。
轿子是由古时的辇舆转变而来,由于古时北方有车无轿,唯独南方有之,舆轿又被叫做“舆桥”,后来又有“步舆”、“载舆”、“板舆”“肩舆”、“腰舆”、“篮舆...
眼镜小史
眼镜小史
眼镜,是矫正视力和保护眼睛的重要工具,也是弥补人们生理缺陷的重要器物。追本溯源,眼镜有不少有趣的历史。
有人说,世界上最早的眼镜是波斯人发明的。因为在波斯古城尼尼瓦的遗址发现过双凸镜片,它由水晶一类的石头磨制而成,用以矫正近视。但国外也有资料说,远在波斯人之前的公元前2283年,中国皇帝就透过透镜观察星星。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也曾说,中国那时就有戴眼镜,用以遮阴和医治眼炎。这些眼镜,是用岩石晶体、石英、黄玉、或紫晶等磨制的。有资格戴眼镜者,必须是富贵人家、博学之士和有权势之人。那时候,眼镜的价格十分贵,需要用一匹好马才能换到一副。...
照镜奇谈
照镜奇谈
镜子由来已久,就它的沿革而言,可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镜子是石镜。传说,女娲补天收罗到一种黑曜石,经打磨而成为石镜。女娲打磨的石镜当然无从寻找。不过,唐代的《浔阳记》一书记载,在山东就有一座立在悬崖且又明净照人的石镜。此镜可作印证。
从石镜到第二阶段的金属镜,前后历时3000多年。春秋时代的《周礼•考工记》有这么一段记载:“金有六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鉴”是平面镜,“燧&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