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顾自安

顾自安,(1977-)宁夏平罗人,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曾于宁夏大学获文学学士和法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经济学家胡培兆、吴宣恭教授,主要从事经济理论研究。现供职于温州市经济建设规划院,任副总经济师。目前主要从事经济理论与制度演化方面的研究。现已在香港《二十一世纪》、新加坡《远东中文经贸评论》、《中国经济问题》、《新政治经济学评论》、《经济评论》、《当代经济研究》、《东岳论丛》、《当代经济管理》、《中国信息报》等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山阴学人问答录(一)


山阴学人问答录(一)

日前,笔者硕士时期的同学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开通了博客,笔名为山阴学人。里面刊载了他平时工作研究之余的一些学术随笔和文章,他发来邮件邀我阅读并做评论,以便交流。以下就将我和他所讨论的一些问题的看法列这里,供大家参考。他的博客主页地址如下:http://blog.people.com.cn/blog/u/hjcandy2002 ,欢迎大家点击支持,并参与讨论。

(一)制度分析的核心命题

  碾尘,你好,非常高兴你开通了博客,并且已经有这么多大作登出,热烈给予祝贺!!

 

谈点具体的看法:你下面关于制...

Read more

泡沫还是繁荣:令人尴尬的中国房事


  顾自安

(温州市经济建设规划院 325003)

  要: 2006年,随着社会各界关于房地产行业和住房问题的讨论愈演愈烈,房地产和住宅问题正在成为各方利益冲突汇集的敏感领域,而房事困局所面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也折射出了目前我国转轨改革进程所无法回避的诸多问题。本文概要汇集总结了不同利益主体和学者们的意见,总结了我国房事困局的四大尴尬和五大争论焦点。然后,在对各方观点进行比较和综合的基础上,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现实趋势出发,就我国房地产未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当下,房子不仅成了事儿,而且成了天大的事儿。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

Read more

温州“驱逐令”折射出的治安理念和制度素养




  (温州市经济建设规划院325003)

  引子

  日前,温州市鹿城区公安分局推出了一项颇有“轰动效应”的治安政策,该政策主要是针对辖区内治安管理的流动性高危人群进行“两查一管”。所谓“两查一管”,一是查人,查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以及与违法犯罪相关的人员,有前科者就属于“与违法犯罪相关的人员”;二是查物,查与违法犯罪有关的物品,比如与收入不相符合的存折、携带的疑似犯罪工具等等。“一管”就是通过“两查”与前科对比等手段,如果...

Read more

有感于《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


有感于《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

顾自安

20061030

自从到温州工作以来,许久没有潜心研读自己心爱的许多学术著作了。或许是因为工作繁忙,诸事缠身,其实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自己有些懈怠了。来温三个月了,手头从事的规划工作与我先前置身其间的学术研究差别实在太大。

晚上回来洗了衣服,然后翻看库利的著作《人类的本性与社会秩序》,愈发觉得自己在论文中获得的体会都是真知灼见啊,觉得不应该太懈怠了。

很多书当初都是翻看了一下,现在仔细研读,觉得很多东西都非常有启发,我在论文中关于“交换”行为作为互动交往和主体间性的精练,在库利的著作中有另外一种描述,他用的是&ld...

Read more

文化的演化与自发秩序


文化的演化与自发秩序

顾自安

(温州市经济建设规划院 325003

本文是笔者在博士论文《制度演化的逻辑》一文中的节选内容,旨在将哈耶克自发秩序理论和他在《法律、立法与自由》中拓展的文化演化思路作个尝试性的拓展。我指出了哈耶克在其制度演化分析中所洞悉的演化内涵其实在本质上已经超越了传统达尔文进化论意义上的无意识演化,而进入了有意识演化的领域。然而遗憾的是,他的理论恰恰缺乏了一个关于人脑进化和进化理性的动力学说明。我在论文中则通过引入奥菲克关于人脑进化的经济起源的动力学说明,将哈耶克的自发秩序理论和公共选择学派的制度建构理论做了有效的衔接和勾连,并将其作为制度演化分析的认知基础...

Read more

主体间性与制度规则


主体间性与制度规则

顾自安

(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   361005)

哈贝马斯从主体间性的认识论视角,对规则的形成做出了经典的阐释。他指出,没有主体间性就无从谈论规则和制度的产生。童世俊在《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论哈贝马斯的规则观》[1]一文中系统论述了哈贝马斯在主体间性和交往理性视角下的制度思想。他指出,哈贝马斯的规则观涉及三个问题:即遵守规则的条件、规则意识的产生和规则正当性的辩护。哈贝马斯把主体间性看作是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关键:离开了主体间性,就无法知道某人是不是在遵守一条规则;离开了主体间性,就既不能形成“规则意识”,也不能从&#...

Read more

主体间性的内涵


主体间性的内涵

顾自安

(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  361005)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凸现的一个范畴。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或规范一个主体怎样与完整的作为主体运作的另一个主体互相作用的。A•莱西在《哲学辞典》中将“主体间性”定义为:“一个事物是主体间的,如果对于它有达于一致的途径,纵使这途径不可能独立于人类意识。……主体间性通常是与主观性而不是客观性相对比,它可以包括在客观性的范围中。”[1]

在主体间性概念的创始者胡塞尔那里,主体间性还不具...

Read more

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顾自安

(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  361005)

西方哲学对于人之存在的研究,经历了“由前主体性到主体性再到主体间性(交互主体性)”的历史过程。古希腊哲学作为一种本体论哲学,将存在看作非客体性的理式(柏拉图)或物质实体(亚里士多德等),因而属于前主体性的哲学。此后的近代哲学则是一种认识论哲学,它考察认识的可能性和限度,把存在的根据归因于主体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因而是主体性哲学。主体性哲学也经历了从先验主体性到历史主体性的转化过程。笛卡儿的我思,康德的先验理性以及黑格尔的理念都是先验主体。但黑格尔的理念既是逻辑主体,又是历史主体,从...

Read more

行为的模仿与扩散


行为的模仿与扩散

顾自安

(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   361005)

人类除了由于认知进化而具有的独特的主体独立性之外,还是一种典型的群体生存动物,这不仅是进化过程选择的结果,也是人类种群的显著特征。商业交换行为对认知进化的推动,不仅会在个体层面形成个人认知和有限理性,同时由于商业交换本身是同物种内部的交换方式。因此,商业交换必然会导致个人认知在种群内部扩散和传播。个人认知扩散和传播的渠道,主要是通过行为的模仿和认知进化引发的创新行为。

人类认知形成的心智,不仅是自然世界的一种要素,同时它也是关于世界的一种镜像,这种镜像指导着人类的各种行为。就生物体面临的复杂环...

Read more

个人认知的形成与扩散


个人认知的形成与扩散

顾自安

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  361005

在简要介绍了奥菲克关于人类进化的经济起源的基本思路后,我们将关注的焦点锁定在他所发现的“商业交换促进人脑进化”这一核心结论。本节中,我依据奥菲克提供的思路,对个人认知的形成与扩散,以及由此形成的群体认知和特定行为模式的出现给予说明。

需要首先声明的是,我在本文中所讨论的认知问题,与脑科学和认知心理学关于智力、意识以及思维的分析存在特定的重合。在另一方面,认知与经济分析中广泛依赖的决策理性同样具有重合部分,但他们并不是完全等同的。首先,智力总是通过诸如空间能力、言辞理解力、表达能力、...

Read more